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关系,观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AECOPD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及临床转归,为指导AECOPD患者的分层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在2016年06月至2017年1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明确诊断为AECOPD的患者中,选择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6版COPD诊断指南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准确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程及合并症情况)。收集入院当日(或次日)血细胞分析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及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气分析结果,并根据血细胞分析中EOS%将病例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组(EOS%>2%)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EOS%≤2%),对两组病人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率及住院期间病情恶化率(转ICU+自动出院+病死)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在以上患者中选取66例,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激素使用情况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组(A组)、非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组(B组)、嗜酸性粒细胞非激素治疗组(C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非激素治疗组(D组)。A、B两组在常规治疗(祛痰、解痉平喘、抗感染)的基础上静脉予以甲泼尼龙40 mg/次,一天一次,连续3天后减量至20 mg/次,一天一次,连续3天。C、D组仅予以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当日(或次日)及治疗第7天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CAT评分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嗜酸性粒细胞组与非嗜酸性粒细胞组两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示:嗜酸性粒细胞组的住院天数、机械通气率、病情恶化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低于非嗜酸性粒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组(A组)、非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组(B组)、嗜酸性粒细胞非激素治疗组(C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非激素治疗组(D组)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前指标与治疗后指标对比结果示:A组治疗后外周血EOS%、CRP、PaO2、PaCO2、CAT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B、C、D组治疗后外周血EOS%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CRP、PaO2、PaCO2、CAT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各组间治疗后指标的比较:A组外周血EOS%、CRP、PaO2、CAT的好转率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B组比D组,C组比D组外周血EOS%、CRP、PaO2、CAT的好转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各组间PaCO2的好转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值>0.05)。3.将AECOPD患者治疗前外周血EOS水平与CRP、CAT、PaO2、PaCO2各指标间行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EOS与CRP呈负相关,与CAT评分呈正相关(p值<0.05),与PaO2、PaCO2无相关性(p值>0.05)。结论及意义: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的AECOPD患者的住院天数短,机械通气率、病情恶化率均低,NLR、PCT、CRP、D-二聚体水平也偏低,表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评估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项检查不会增加额外的费用,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可在临床推广应用。2.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减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AECOPD患者炎症程度,诱导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证明嗜酸性粒细胞这一指标能预测AECOPD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