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剧,催生了分散转移和规避风险的手段产生,这些手段的核心内容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世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近20年内获得了爆炸性地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为公司、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了以较低成本管理金融风险的有效工具。设计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是发挥其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基本功能,但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以小搏大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得今年来许多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集团大规模从事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放弃了最初的套期保值的目的逐步向高投机、高风险交易转化。由于缺乏对交易风险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管和控制,导致巨额亏损甚至“百年老店”毁于一旦的案例已经不胜枚举。从国外的巴林银行、安然公司,到国内的“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无一例外地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使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对金融衍生产品“谈虎色变”,认为应该禁止国有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参与这种类似于赌博的衍生交易。
本文从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风险种类及其成因等入手,通过将套期保值的经济理论和实际案例演示相结合,有力地证明了企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合理的套期保值业务,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市场风险,但它可以有效地分散、转移企业在经营中的各种风险。以“中航油”事件为例系统地分析造成类似金融事件的根本的原因是人为因素滥用衍生产品进行高风险的投机交易,同时缺乏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和监督制度,而非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过错。通过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完善法制建设、统一监管模式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及我国企业在微观层面上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暴露出的种种缺陷和问题;提出了本文的论点: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就因噎废食,放弃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放弃进行对原料和产品进行套期保值,而听任我们商品市场暴露在巨大的国际市场风险面前,这才是最大的风险。企业只有合理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并严格遵守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规避经营中的各种风险。我国加入WTO以后,迅猛发展的进出口业务急需相应的衍生产品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入世后经济的不确定性、企业融资的多样性、以及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压力也都促使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完善我们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才能为企业避险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地保障。最后,本文对如何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完善政府统一监管机制;从企业微观层面如何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监管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呼吁抓住目前的大好机遇,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分散、规避风险的衍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