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中探索人性——《黑暗之心》的陌生化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u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语言、叙事、人物塑造三方面探讨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中的陌生化特点。康拉德生活在十九到二十世纪的过渡时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声誉。他凭借厚重的文化积淀,创新的写作手法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作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挖掘和探索殖民、道德和人性等方面的深层内涵。康拉德在作品中常常颠覆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传统和常规,他的独创性源于其作品中与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的诸多写作技巧,这样,读者可以对已熟知的事物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陌生感。  “陌生化”概念由俄国评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艺术手法,其目的在于让读者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一种陌生而新鲜的感觉,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进而深化主题思想。《黑暗之心》是康拉德丛林小说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以康拉德1890年刚果之行为基础,叙述马洛进入非洲腹地的航程。作品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探索自我、发现人内心黑暗世界的历程。《黑暗之心》充满了陌生化的形象和表达,它们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接近真相的脚步,进而使小说的主题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本文探讨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陌生化写作手法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在语言层面,文章探讨了语言变形、颜色意象的陌生化使用、奇喻和讽刺性话语等写作手法;在叙事层面,研究了小说中的框架式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的转换和情节中的印象主义手法;在人物塑造层面,分析了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库尔茨时的延迟解码和两个神秘的女性形象的艺术效果,她们分别是充满活力和热情的黑人女性形象和带有忧郁气息的白人女性形象。这些写作手法在不同程度上都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而深化了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黑暗之心》中带有陌生化特点的写作技巧的分析,揭示了康拉德通过这种写作手法向读者传递的信息:在陌生中探访遥远的非洲,探寻神秘的库尔兹,探索自我甚至全人类的内心和本质——人性。通过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接近真相的脚步,康拉德揭示了人性复杂而多变的本质,尤其是其在缺乏道德约束力的情况下迅速腐化的特点。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教师提问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手段,一直备受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不少学者已从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研究视角的局限,这些研究大都未能揭示教师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模糊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并作为交际策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模糊语言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的例子比比皆是。记者招待会是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形形色色的教材出现在市场上。教材是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大纲的有形表现形式。为了能给学生和老师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教材进行研
分题选择型完型填空和集库型完形填空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广泛应用的两种完型填空题型。本文就这两种考试题型进行了对比研究,试图探讨这两种完型填空究竟考察了什么能力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