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o2009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腔内治疗方法,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二.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进行腔内治疗的5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男性39例,女性15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67.2岁。按Fontaine分期,Ⅱb期22例,Ⅲ期15例,Ⅳ期17例,重症下肢缺血(Ⅲ期和Ⅳ期)占57.4%(32/54)。单节段病变24例,多节段病变30例。14例行单纯球囊扩张,24例放置支架53枚,髂动脉支架39枚,股浅动脉支架14枚,3例同时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手术。20例使用超声消融技术。三.结果髂动脉的开通率94.4%(34/36),技术成功率100%(34/34),临床症状改善率100%。术后1年、2年的通畅率为100%及77.8%。股腘及膝下动脉的手术开通率87.1%(27/31),技术成功率85.1%.(23/27),临床症状改善率92.5%(25/27),术后1年、2年的初期、二期通畅率为60%(9/15)、73.3%(11/15)及37.5%(3/8)、50%(4/8)。超声消融的成功率90%。术后踝肱指数:0.72±0.19,较术前:0.40±0.20有显著性差异。四.结论腔内治疗髂动脉病变效果良好,应作为首选治疗;治疗股腘及膝下三分叉(胫前、胫后、腓)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尤其对重症下肢缺血患者。超声消融增加开通效果,使长段、复杂的病变也得以腔内治疗。属性不符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及其疾病的了解已经从定性的判断过渡到精确的量化,不再是仅凭经验和感觉,而是用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找
背景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是临床中经常发生的病理过程,如断肢再植术、肢体外出血使用止血带、严重的挤压伤后、大血管栓塞再通或损伤修复等,均可造成以肢体损伤为中心的
介绍了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内容包括系统匠基本设计思想和目的,系统管理内容,网络拓扑和数据库结构,以及实施的应用情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伤病,其致残率极高。SCI的传统治疗方法有脊柱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解除压迫、对症、预防并发症及功能康复锻炼治疗。近年来,随
1953年,毛泽东委托范文澜、吴晗组织整理、标点《资治通鉴》。1956年,《资治通鉴》点校本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毛泽东反复阅读、浓圈密点、作批写注,共达3000余处。①1958年,
以实际工程为例,简要介绍了开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控制柜、软启动柜及操作台,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开启桥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监控系统及保护措施,以提升电气系统在大型桥梁中
目的:臭氧(Ozone, O3)又称三原子氧,是氧分子(Oxygen , O2)的同素异形体,具有仅次于氟的强氧化性。医用臭氧(Oxygen-Ozone, O2-O3)是以医用纯氧为原料制成的臭氧和氧气的混合物,可
目的:比较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小粗隆复位固定与不复位固定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07年2月,漳州市中医院住院的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07年9月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5100例接受体外循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