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许多体外实验中表现出对异体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而T细胞免疫可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与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密切关系,因此MSCs在体外试验中所表现出的免疫调节作用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了探讨MSCs在体内实验中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猕猴作为实验对象,首先分离、培养BM-MSCs,然后将猕猴分为两组:静脉输注MSCs组(Ⅳ组)和髓内注射MSCs组(IBM组),两组均不做任何其它处理,直接将异体MSCs输注给受者猴,输注数量为4.0×10~4/kg-2.0×10~6/kg,通过定期监测外周血象、T淋巴细胞亚群、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外皮肤移植试验和TUNEL试验来判断MSCs输注后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同时考察不同输注方式和不同输注数量对MSCs的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实验结果:异体MSCs输注后,两组均未发生急性毒性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外周血象无明显变化。 在Ⅳ组和IBM组,MSCs异体输注都可以在一定时间内(2周左右)抑制受者T淋巴细胞在MLR中的增殖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用MLR相对反应值(RR)的变化值(△RR)表示,△RR=RR输注前—RR输注后。经统计分析,抑制程度与MSCs数量(4.0×10~5/kg、1.0×10~5/kg、2.0×10~6/kg)呈正相关,这种抑制在IBM组更明显,P<0.05。 Ⅳ组中的受者A4及IBM组中的受者B7是两组中输注MSCs数量最多的受者(2.0×10~6/kg),分别从输注后第14天和7天开始,外周血CD3~+、CD3~+CD4~+、CD3~+CD8~+细胞的百分比与输注前相比有所降低,在输注后30天左右恢复至输注前水平;B7比A4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下降持续的时间长约1周。两组中其它受者未见类似变化。 Ⅳ组和IBM组中,MSCs异体输注均可以暂时(20天左右)诱导受者T淋巴细胞对供者及第三者皮肤移植物的非特异性免疫耐受。TUNEL试验中,静脉输注MSCs和髓内注射MSCs后,受者T淋巴细胞对供者和第三者皮肤移植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