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的一次仅次于唐山大地震的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精神损害难以估量,但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对于地震灾害科学认知和地震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2009年国务院规定每年的"5.12"为我国的"防震减灾日"。人们在地震灾难中所展现的人性力量也至今感人至深和震撼人心,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集体受难"经验常成为凝聚族群认同的工具,通过仪式化地定期纪念此经验,族群边界得以强化及维持,即在一定意义框架下结构化的集体记忆具有强化人群间的情感联系的功能。同时集体记忆需要一定的物质形式(媒介)进行承载,譬如报刊书刊、历史文物馆、纪念碑、历史教育等,而这些记忆的书写承载物质实体由社会精英提供和控制。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承载形式是多样的,例如2013年5月对外开放的汶川地震纪念馆、汶川地震的各种衍生文艺作品,这些物质载体从各种角度和层次都构成了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部分图景。而报纸媒体作为"历史记录者",其凭借着主流话语权的掌控,通过对"5.12"地震周年祭的文字书写,成为地震集体记忆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物质承载形式。通过对8年来报纸在"5.12"当天对于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论文从媒体的报道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以及评论文本的关键词、高频词进行意义解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分析了报纸对于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的4类主要的报道类型,即"记忆唤醒"类型、"个人回忆"类型、"灾难反思"类型和"未来憧憬"类型。然后在集体记忆理论的关照下,进一步从"仪式与重复"、"地震话题(英雄)人物符号"、"今昔对比"、"评论:家国力量的凝聚"四个方面探讨归纳了 "5.12"地震集体记忆的报纸媒体建构策略。最后,论文从更深层次上探索思考了报纸媒体对于"5.12"地震国难集体记忆建构背后的深意:通过周年祭这样的"仪式性"纪念报道,报纸媒体周期性地重复唤醒、建构大众对于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通过对于地震灾难——集体受难经验的定期唤醒和记忆建构,达到凝聚族群、维系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