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高寒草原生态环境恶劣,主要特征表现在:高寒、干旱、空气稀薄、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土质形成年代短、土层浅薄、土壤风化程度低、砾石含量高、植被丰富度低。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氮贮量分异规律的研究分为垂直梯度和水平分布上的植被生物量氮和土壤氮贮量分异规律的研究,并对导致这种差异与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一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垂直梯度氮贮量分异规律1.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受地形、气候、土壤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地上生物量氮(gN m-2)总体偏低,随着海拔升高,地上生物量氮呈缓慢增加趋势,海拔高度的不同,高寒草原的植被类型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2.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海拔梯度上土壤性质对总生物量氮影响显著,总生物量氮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容重对生物量氮影响显著,其中当土壤容重在1.4 g cm-3-1.5 g cm-3之间,总生物量氮达到最高值。3.地下生物量氮是藏北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存贮植被氮的主要氮库。40cm深地下生物量氮占样地地下总生物量氮的90%以上,对各海拔梯度地下生物量氮的显著性差异检验表明,海拔4460m的地下生物量氮明显高于其他海拔梯度,地下生物量氮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地下生物量氮成增加趋势。4.藏北高寒草原土壤氮密度总体水平明显偏低,是我国低氮密度地区,垂直梯度氮密度变化较大,氮密度变化趋势为:4830m(0.9892 gN m-2)>4900m(0.9684 gN m-2)>4663m(0.9012 gN m-2)>4610m(0.8644 gN m-2)>4421m(0.7748 gN m-2)>4518m(0.6132 gN m-2)>4562m(0.6112 gN m-2)>4775m(0.5844 gN m-2)>4470m(0.4132 gN m-2)>4720m(0.1432 gN m-2)。二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水平尺度氮贮量分异规律1.水平尺度上地上生物量氮最高值出现在错勤县为0.767 gN m-2,最低值出现在扎达县为0.102 gN m-2,藏北高寒草原水平梯度上地上生物量氮平均值为0.3492gN m-2。地上生物量氮分别以措勤县、安多县和日土县为中心,形成三个向四周逐渐降低的,呈辐射状分布的地上生物量氮分布格局。2.藏北高寒草原40cm深地下生物量氮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以日土县、那曲县、安多县、札达县和仲巴县南部地下生物量氮较高,均达到4.56gN m-2-12 gN m-2,最高达到12gN m-2,形成藏北较高的地下生物量氮区,较高地下生物量氮区域为藏北高寒草原东西两线。其他各样点地下生物量氮介于1.221 gN m-2-2.756 gN m-2之间,形成了以革吉县、改则县、尼玛县、申扎县和措勤县为中心的低地下生物量氮区域。3.土壤氮密度与环境因子分析表明:40cm深土壤氮密度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度是影响40cm深土壤氮贮量的主要因子,土壤氮密度与土壤容重相关系数为-0.02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说明土壤容重影响土壤氮密度的分布。当土壤容重在1.4 g cm-3-1.5g cm-3之间时土壤氮密度达到最高值;土壤氮密度与土壤颗粒组成分析表明土壤氮密度的形成与土壤颗粒的大小是有直接关系的,且土壤中0.25mm-0.075mm颗粒的含量越高,土壤氮密度相应越小,土壤中≤0.075mm颗粒含量越高,土壤氮密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