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酚A(BPA)作为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其由于在生产、运输及废弃过程中的泄露,而导致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这一情况在我国尤其严重。同时由于BPA具有生物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基因毒性等危害,近年来,水处理领域关于BPA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托浙江大学大型给水管网实验平台,首先研究了双酚A在不同管材、水力学条件及水质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将管网实验结果与BPA和次氯酸钠在烧杯中的反应降解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PA降解除了与次氯酸钠主反应有关外,还受到管壁和主体水中化学物质的影响。余氯浓度、pH值、溴离子浓度、流速和温度的增加有利于BPA的降解。而不同管材对BPA的降解也存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PA的降解速率在不锈钢管中最大,PE管次之,内衬水泥球磨铸铁管中最小。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管壁和主体水中化学物质氯化后对BPA降解总贡献率为40%,其中管壁对BPA降解贡献率约为10%,主体水中氯化产物贡献率约为30%(其中最终氯化产物贡献率20%,剩余10%由氧自由基等贡献)。此外,本研究对BPA在管网中的迁移转化途径进行了研究,用GC-MS对BPA在饮用水管网中各阶段的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降解反应的60min,生成产物主要为包括一氯BPA、二氯BPA、三氯BPA、四氯BPA、一溴BPA和一溴一氯BPA等在内了卤代BPA类物质,其中溴代BPA的产生推断与主体水中含有的微量溴酸盐和溴离子有关;以上产物经过进一步反应后发生裂解反应,生成包括三氯酚等在内的一系列三卤代酚类物质及其附属产物;反应120min后,上述反应产物基本消失,而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类物质在反应120min后大量产生。研究发现BPA在管网中的迁移转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BPA苯环上卤代反应阶段;第二阶段为异丙基上a-C和苯环上相连β-C键C-C断裂,生成卤代酚类物质;第三阶段为苯环开环,逐步分解生成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