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毛类纤毛原生动物的形态及细胞发生学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shup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几种典型缘毛类纤毛虫为材料,采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等方法对缘毛类多样性及发生学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采用PCR及测序技术,获得4种缘毛类纤毛虫的SSUrRNA序列分析结果,结合NCBI基因数据库中其他缘毛类的序列信息,构建了基于SSUrRNA序列的缘毛类纤毛虫种系发生树。   结果如下:   1.细胞表膜下纤维结构:口器结构分围口部和漏斗部,围口部由单毛基列(Hk)和复毛基列(Pk),组成,漏斗部分包括三条咽膜和单毛基列及生发毛基列,咽膜在胞口处的终止形式具种间差异;肌纤维系统由围口纤维、口围盘纤维和纵向显纤维组成,纤维系统间有不同形式的连系;纵向纤维在某些种类具有分层现象:树状聚缩虫成熟大个员的纵向纤维系统明显分为独立的内外两层;伞形聚钟虫、绿累枝虫、金龟累枝虫和小球藻绿钟虫前端纵向纤维有不同程度的分层。   2.绿累枝虫、树状聚缩虫、钟形钟虫及一未知钟虫的细胞发生过程被研究:1)口器发生有两个主要的来源:a.生发毛基列(G);b.单毛基列(Hk),生发毛基列成为新口器的第二、第三咽膜、单毛基列(2Hk)、生发毛基列的来源,而单毛基列将作为新口器复毛基列和第一咽膜的来源;2)树状聚缩虫的2Hk的远端部分由老Hk分化形成;3)绿累枝虫的口外小膜(EM)在新老口器分离时消失,同时出现一些来源去向不明的毛基列片段;4)树状聚缩虫口器远端的无序毛基粒(E2)在口器发生时,成为老口器的新口外小膜的来源,而位于口前庭上方的典型口外小膜(E1)在口器发生时形成新口器的口外小膜;5)钟虫的口围盘由继承老口器的仔虫继承。   3.SSUrRNA序列分析:黑色的累枝虫印istytis.sp1与绿累枝虫仅有3个位点的差异,表明他们很可能为同一个种,只是在不同生境下出现体色的差异;绿累枝虫与瓶累枝虫和万氏累枝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同地区的褶累枝虫的亲缘关系较远:巴西褶累枝虫种群同中国的褶累枝虫有23个共同位点的差异,集中于5’端的第500-1000bp序列中,武汉的褶累枝虫与巴西和杭州的种群有44个位点共同差异位点,集中于第1000-1500bp的3’端。   4.以四种缘毛类SSUrRNA序列以及NCBI GeneBank中调取的数据,构建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生树:盔累枝虫、伞形聚钟虫与盖虫属聚为一支,其余固着缘毛类为另一主支;除盔累枝虫外,其余累枝虫聚为一个单系;聚缩虫属的地位不明确;钟虫属与伪钟虫属亲源关系较近。   5.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种系特征得出:分子种系发生与形态学特征并非完全对应;体形体色等外部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表膜下纤维系统具高度保守性,对于缘毛类类群的划分有重要参考价值。   6.比较分析了相关纤毛虫类群的口器发生,提出了口器发生的“功能区”概念;口外小膜具有重要的系统演化地位。
其他文献
基因治疗作为人类遗传病和非遗传性疾病最具潜力的治疗药物已经引起了人类极大的兴趣,基因治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基因药物的细胞传递效率。最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
该论文分别用纳米TiO、经钛酸酯偶联剂NDZ-101表面处理的纳米TiO、亚微米级TiO对不饱和聚酯(UP)树脂进行了填充改性.研究了偶联剂用量、填料用量、填料粒 径对UP树脂的力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