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原理”教材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Li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随着大学学科分立制度在中国建立,美学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起来。那个时期,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中国留学生就开始提倡在国内大学开设美学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现。直到蔡元培做了教育总长兼北大校长后,美学课才开设起来。随后,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也开始开设美学课,编写适合中国人自己文化背景的“美学原理”教材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20年代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教材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此外还有一本讲稿。虽然这几本教材“西化”的痕迹很大,但作为教材的美学原理范型已在这个时期初步定型。3、40年代,由于内忧外患的国情,此期编写的教材很少,主要有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蔡仪的《新美学》。40年代以后,由于时代原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逐渐成为主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文章与教材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这30年,是美学教材的空白期。而60年代初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也是1981年才出版。改革开放后,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影响下,美学原理教材出现了繁荣局面。总的来说,20世纪中国的“美学原理”教材有不下数百本。本文对这些教材的分类不是以解放前和解放后为标志,也不是以1978年为界,而是以每十年或二十年的教材为一章。每一章主要是对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比较,这些比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对其主要内容与观点进行比较。这些内容包括: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态度”的性质、对“移情”的理解、美的形式原理、美的种类、美与生命的关联或者美的本质。其次,对其本体论的比较。因为本体论是教材的框架得以稳定的基石。通过对各个十年最有代表性的教材的内容结构与本体论的比较,发现教材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当然又各有其时代性。在肯定这些教材的贡献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某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我们对这些教材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以求突破旧的理论局限,适应新世纪教材的需求。
其他文献
在阶级社会,女性服饰制度大多从属于男性服饰制度,由于这一原因,对于服饰制度的研究也大多以男性为主体,女性的则有时会附于其后或者一带而过,很少有关于女性服饰制度的专门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
水是一种自然界的物质,但是却被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赋予了不同的哲学意蕴,而这种不同的哲学意蕴对后来的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以此来研究苏轼的人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可与男性作家相抗衡的女性文学家,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并非只有词,文学史均提到李清照是一位诗、词、文兼擅的作者。李清照在博弈游戏中争先,在社会生
《伤逝》中子君的悲剧有其自身的原因,同时涓生的狭隘与冷漠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也使子君成为牺牲品。子君的悲剧在今天依然能够给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以启示。
<正> 中国进入到20世纪,是需要在青史上浓墨重彩一笔的——列强分割、封建王朝退出舞台、日寇入侵、军阀混战、自然灾害、文化革命等等,让中国经受了极大的考验,也让中国人充
大量的大容量风电场直接接入高压输电网络将对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调度运行等诸多方面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系统分析工作。本课题针对
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足保证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尤其是防止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公共安全工作的重中之
当下,高校伤人杀人案件频频发生,高校寝室已成为重灾区,也是大学生最难相处的地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校寝室问题的重新审视。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着正常的高校寝室人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