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前期大规模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大的减贫效果,但随着扶贫的深入,对扶贫的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为提高扶贫实效,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而其中的精准识别出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精准识别,对扶贫对象进行瞄准,继而实施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方能取得良好的脱贫成效。目前,我国在扶贫对象识别方面仍然基于单一的货币收入维度,依靠收入指标去识别确定贫困户,这种单维度识别方法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贫困状况,因为贫困家庭所面临的贫困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仅是收入贫困,收入贫困只是外在的贫困表现而已。 随着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入,仅从收入维度来理解和识别贫困显然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贫困对象,提高扶贫效率和扶贫效果,需要从多维度对农户贫困状况进行识别。从多维视角识别和分析贫困更能挖掘贫困的本质,为政府制定反贫困对策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多维贫困理论,基于两个典型的连片特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从维度指标的选取和多维贫困识别测度方法出发,根据具体区域特点,对贫困识别指标进行了筛选,选取了人均收入、教育、健康、医疗保险、住房、饮用水、生活能源、信息条件、交通和社会关系十个指标进行多维识别测度.依据选取的指标和本文的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选用“Alkire—Foster”方法,基于 Alkire-Foster多维贫困识别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对多维贫困识别测量的实证分析,分析了单维度和多维度的情况下,各维度指标农户贫困发生率和调查地区的多维贫困状况,结果表明农户在教育指标的贫困发生率高于收入指标的,多维贫困下农户在任意一个维度的贫困贫困发生率为75.05%,说明样本区绝大多数农户家庭还处在至少一个维度上的贫困状态,但几乎不存在7个以上维度同时贫困的现象。同时分析了两个连片特困区的多维贫困状况,得出多维贫困指数;最后,对多维贫困指数按维度指标分解,通过指标贡献率,分析农户在各个指标下贫困的程度以及两个贫困地区农户在各个指标下贫困的不同,从而精准的识别出农户的贫困状况。 回顾整个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识别应当从从多维度方向进行,多维贫困识别更加精准。目前以人均纯收入衡量贫困与否的方法缺乏具体政策指向性,收入标准等单维度衡量的贫困状况低估了实际的贫困程度;第二,贫困识别的维度指标应符合区域特征并与农户特征相结合,维度指标的选择应根据区域不同而不同,这样才能对农户贫困进行精准的识别;第三,基于Alkire—Foster模型的多维贫困识别得出,在调查农户所在的连片特困区在扶贫实践中应主要改善居民教育、收入、住房和生活能源方面,扶贫政策也应瞄准这四个方面。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推动多维度贫困识别方法的广泛应用,构建和完善符合区域贫困状况的识别指标体系;二是探索建立自下而上的识别模式,提高农户参与度,构建贫困监测系统实行动态调整机制;三是立足多维贫困,健全保障制度,提高“造血”能力;四是提高基层的扶贫工作队伍建设,建立精准识别问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