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礼议”是明代中叶的重大事件,体现了皇权与阁权之间的政治斗争。议礼双方高举学术大旗,则体现了学术与政治之间交叉的复杂状态。阳明学作为明代中叶的显学,对于议礼政治有着独特的作用。王阳明的弟子对于议礼政治有着积极的参与,或者议礼,或者维礼。王阳明弟子群体在议礼问题上的矛盾对立,源于对于议礼问题理解上的重大差异,一方重人情,另一方重天理。而王阳明作为学术领袖,阳明学的集大成者,亦继承了这种矛盾对立。这种矛盾对立在王阳明身上体现为思想上支持议礼,政治上疏离议礼,实践上远离议礼。这种复杂关系,源于阳明学思想与议礼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即儒家之“道”与皇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阳明学士人议礼,维礼以及王阳明本人的议礼言行,构成阳明学士人议礼研究的全体。阳明学士人群体与议礼之间的复杂关系,即道统与治统之间的差异。阳明学士人议礼,即议论兴献帝祭祀之礼,实际上是议论明世宗政权合法性之依据。参与议礼之士大夫,阳明学之外,程朱理学是儒学学术上另一大传承。阳明学派对道统传承以孔孟、陆氏兄弟及王阳明为统绪,显然程朱理学学者以孔孟、程颐、朱熹及薛瑄、吴与弼为统绪。两派学者对于天理与人情的关系认识不一,有着严重的哲学分歧。这种哲学分歧,又促成了议礼问题上士大夫意见不一。儒学内部阳明学与程朱理学之学术分歧与道统内部的分裂形成表里,道统之分裂又造成议礼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明世宗意图将政权的合法性意图建立在自身之上,故以高压介入于议礼论辩之中,将士大夫之间的哲学分歧扩大为政治上的分裂,形成了议礼与道统之间突破与制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