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总结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小腿内侧交通支静脉声像图特征,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2评价彩超诊断下肢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随机抽取有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临床表现的病人50例(72条下肢)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X线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所有病例均详细记录了临床表现,包括静脉曲张、肿胀、有无色素沉着、溃疡等。依据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的分类(CEAP classification)系统,将临床表现作临床分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 HDI-5000彩色超声诊断仪。病人根据检查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体位,包括仰卧位、俯卧位,必要时采取站立位。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及大隐静脉返流信号的引出采用统一的乏氏法(Valsalva试验),腘静脉、胫后静脉、小隐静脉及交通支静脉返流信号的引出采用统一的挤压肢体远端法。首先常规检查下肢深静脉(主要包括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及胫后静脉)和大小隐静脉近心端,在证实下肢静脉无血栓形成后配以Valsalva试验和挤压肢体远端法,了解深静脉、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瓣膜情况及返流程度。再详细检查小腿交通支静脉,采用挤压肢体远端法检出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并记录其数目及位置,然后精确测量小腿内侧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的内径和血流速度。最后,以X线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彩超诊断和定位下肢交通支功能不全的准确性和优缺点,并探讨患者小腿内侧交通支静脉的数目、内径及血流速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分级的相关性。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及非参数相关(秩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 50例患者(72条下肢)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60条小腿有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X线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共检出63条小腿有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以X线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的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77.8%,准确度为90.3%。两种检查方法对交通支静脉检查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72条下肢中,其中58条小腿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均检出了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225支,其中分布于小腿内侧174支(77.3%),分布于小腿外侧51支(22.7%);X线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出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248支,其中分布于小腿内侧191支(77.0%),分布于小腿外侧57支(23.0%)。与X线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结果对照,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肢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符合率为90.7%。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小腿内侧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的“数目、内径及血流速度”与患者“临床表现”进行非参数相关(秩相关)分析,结果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的数目、内径及血流速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61、0.52,均呈正相关(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皮肤改变好发于内踝区域与小腿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多分布于小腿内侧有关,对小腿内侧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对改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尤其是皮肤改变具有重要意义。2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地对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诊断和定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3随小腿内侧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数目增加、内径增宽、血流速度加快,临床表现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