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成了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核心要素,而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员工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如何根据知识员工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为企业留住知识员工、降低知识员工的离职率,已经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新课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态度调节理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之上,企业希望通过报酬、社会地位等来交换员工对组织的忠诚以及更高价值的绩效,员工则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较高的报酬等等,企业对员工的一系列投入会使员工对其工作生活质量形成整体性的感知,进而会引起其情感上的一系列变化,然后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最后付诸实践。员工如果感受到较低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而可能会引发其职业倦怠,然后产生离职的倾向,最后选择离职:基于人境交互理论,在研究工作生活质量、职业倦怠对于离职倾向的影响时,不能只是从个体主观态度出发,而同时应该关注个体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即员工会根据外部就业机会的大小来修正对目前组织的情感,从而影响行为倾向的强度。也就是说,在研究职业倦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时,引入机会感知这一变量作为离职倾向的调节,从而员工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留职或离职)。知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职业倦怠、离职倾向以及机会感知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两两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究竟是怎样的?在这些疑问中作者开始阅读这四个变量的相关文献,最后整理、记录成为了本文的文献综述。在各个变量的文献综述中,主要有变量的起源和提出、内涵演变、内容结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等内容,经过比较和分析之后,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内涵和维度,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和假设,采用信度和效度具佳的量表来设计本研究所需调查问卷,并通过对149位知识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统计数据,以spss18.0为工具,运用样本分析、量表的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管理建议。通过文献回顾以及实证分析之后,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知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得分均不高,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工作生活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工作生活质量平均分在3.0左右,其中社会与心理维度平均分只有2.74。可见,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如果考虑提升知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可以从关注和尊重员工、建设雇主品牌等方面入手。2.个体属性对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感知、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形成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影响。尤其以职位最为突出,对工作生活质量、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均有显著影响。3.职业倦怠在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对离职倾向的作用机理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通过职业倦怠的中介效果检验,知道职业倦怠在工作生活质量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机理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该结论为减少离职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不但可以通过提升工作生活质量来减少员工的离职行为,也可以通过预防员工的职业倦怠来降低其离职的可能性。4.知识员工机会感知在职业倦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知识员工外部机会感知不能对员工的态度进行直接作用,但是在员工态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这与以往学者的研究也是吻合的。5.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与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且其工作任务维度影响最为显著。从QWL各维度对职业倦怠作用的回归分析可知,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与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且其工作任务维度对职业倦怠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与心理维度,组织环境维度影响不显著。6.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其社会与心理维度对离职倾向影响最为显著。从QWL各维度对离职倾向作用的回归分析可知,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其社会与心理维度对离职倾向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工作任务维度,组织环境维度影响并不显著。7.知识员工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显著正相关,其疏离维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情感衰竭维度影响不显著。由职业倦怠对离职倾向作用的回归分析可知,知识员工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显著正相关,其疏离维度对离职倾向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成就感低落维度,而情感衰竭维度与离职倾向关系没有得到验证。结合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供企业管理者们参考借鉴:1.重视知识员工的职业成长;2.建设雇主品牌;3.实施有效的压力管理;4.构建职业倦怠保障机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对离职倾向的研究模型,进一步拓展有关工作生活质量、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研究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2.根据人境交互理论,引入机会感知,探究其在职业倦怠对离职倾向作用中的调节效应。以往学者关于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研究大多是从员工主观态度出发,而没有综合考虑客观环境的作用,本研究综合了客观环境与个体主观特性的交互作用,以此研究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而增强研究的严谨性和学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