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核不育水稻基因pms1 BAC克隆微物理图谱的构建及相应亚克隆的遗传转化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敏核不育水稻是中国一种十分重要的种质资源,它在长日条件下不育,短日条件下育性恢复,因而既可以用作保持系繁殖种子,又可以用作不育系生产杂交种子,一系两用,使得传统的水稻杂交制种的"三系法"向"两系法"的转变成为可能.阐明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遗传本质是充分利用这一种质资源的保障,也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理生化机理提供线索.主要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根据BAC克隆21O9上目的基因区段酶谱及ORF分布情况选择PstI、EcoRI和KpnI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将特定区段的基因组片段构建到转化载体pCAMBIA1301上,覆盖了目的基因区段余下的30kb片段.至此,4B、7/5-32、10G(用TAC7载体构建)和PSTI、ECORI、KPNI(用pCAMBIA1301载体构建)六个亚克隆完全覆盖了目的基因区域.2.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相应的6个亚克隆转到隐性受体农垦58S中,为基因功能互补试验奠定了工作基础.3、2001年对4B转化单株R<,1>代部分家系进行了基因功能验证,包括花药育性考查和结实率考查,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4、对pYLTAC7载体直接用于单子叶植物水稻遗传转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该实验中,pYLTAC7载体转倾效率为10.1﹪,转基因植株R<,0>、R<,1>代PCR、SSR及Southern分析表明,外源片段已整合并在转基因植株中稳定遗传,从而证明pYLTAC7载体可以在水稻遗传转化中应用.
其他文献
学位
该文的目的是通过制备性能优良的微载体来提高肝细胞密度和代谢活性,为提高杂化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效率奠定基础.以纤维素微材料,合成了性能优良的微载体,并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现阶段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以人才的竞争为基础的,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高级经济师作为一种专业型、管理型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房地产业也迅速成长起来,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不仅与其他行业有较高的关联性,更在改善居民福利方面占据重要位置,因而对国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