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化,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遥感在生态环境监测上的优越性,利用先进的遥感和GIS技术手段,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1987、1995、2000和2005年TM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通过对正蓝旗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土地荒漠化(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三个环境因子的监测,对其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通过多波段遥感数据的配准、增强等处理,改善了目标识别的环境,增强了土地利用及荒漠化信息特征,增加了人机交互解译的可靠性。
2.初步设计了生态环境信息系统。本文利用系统中的生态环境信息作为论文中的基础数据,对其进行动态监测。
3.正蓝旗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以沙地为主),2005年其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近98%。时间上,1987~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较大。不同时期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都是正蓝旗空间分布较广的土地利用类型。
4.1987~2005年正蓝旗荒漠化土地以轻度和中度风蚀荒漠化为主,主要分布于旗北部浑善达克沙地,未荒漠化土地分布于南部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带。2005年沙化土地面积751150.24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3.08%。
5.NDVI值转换成植被覆盖度结果分析,1987~2005年低覆盖植被减少,中、高覆盖植被增加,中盖度植被增加幅度不大。研究表明,正蓝旗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以来,2000~2005年高覆盖植被明显增加。
6.正蓝旗生态环境变化是由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所导致的。气候因素是驱动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自然因素;政策制度的导向、人口压力及社会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分异,驱动了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包括过度放牧、垦荒),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区域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