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恢复典型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以正蓝旗为例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化,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遥感在生态环境监测上的优越性,利用先进的遥感和GIS技术手段,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1987、1995、2000和2005年TM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通过对正蓝旗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土地荒漠化(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三个环境因子的监测,对其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通过多波段遥感数据的配准、增强等处理,改善了目标识别的环境,增强了土地利用及荒漠化信息特征,增加了人机交互解译的可靠性。 2.初步设计了生态环境信息系统。本文利用系统中的生态环境信息作为论文中的基础数据,对其进行动态监测。 3.正蓝旗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以沙地为主),2005年其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近98%。时间上,1987~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较大。不同时期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都是正蓝旗空间分布较广的土地利用类型。 4.1987~2005年正蓝旗荒漠化土地以轻度和中度风蚀荒漠化为主,主要分布于旗北部浑善达克沙地,未荒漠化土地分布于南部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带。2005年沙化土地面积751150.24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3.08%。 5.NDVI值转换成植被覆盖度结果分析,1987~2005年低覆盖植被减少,中、高覆盖植被增加,中盖度植被增加幅度不大。研究表明,正蓝旗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以来,2000~2005年高覆盖植被明显增加。 6.正蓝旗生态环境变化是由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所导致的。气候因素是驱动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自然因素;政策制度的导向、人口压力及社会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分异,驱动了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包括过度放牧、垦荒),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区域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子。
其他文献
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边缘,是一个以保护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及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被带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研究物
盐沼植被是滩涂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定量掌握各种盐沼植被分布信息、认识盐沼植被动态扩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扩散模型,不
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教育体制改革的驱动下,国家和地方先后建立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开发区。开发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生产效
城市化是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化过程。城市化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重要选择,也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认识过去是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关键。对过去环境变化的研究,目的是了解现今的环境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特点及所产生的影响,全新世环境变化的研究对此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全新世
煤矿大规模的采空塌陷区常形成季节性乃至常年性积水洼地,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煤矿塌陷区的治理和利用成为地理学界的研究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这种效益包括供给功能(如粮食与水的供给)、调节功能(如调节洪涝、干旱、土地退化、以及疾病等)、支持功能(如土壤形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