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的政治和语言——1915年至1920年间的《新青年》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005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绪论部分,讨论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在新文化运动的研究中,相继产生过三类影响广泛的观点,即国民党、共产党以及自由派之间互相对立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尽管立场有异,但都认为新文化运动决定了此后中国的政治走向。但以上三者,其实都是源自中国二十世纪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并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原始事实,也无助于解释这一运动本身的来龙去脉。为此,整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新青年》杂志的原始史实,就十分必要。   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新青年》杂志,最初是中华民国早期国民党政治舆论的据点。《新青年》的主持者陈独秀,是一位在政治斗争和宣传鼓动上都卓有才华的政治人物。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初衷,是继续鼓吹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和国民党一脉相承的政治思潮,自然大力引用自己的政治同志及其主张。但不仅如此,陈独秀还发现了尽管在政治上相对疏远,但学有专长的学院派的价值,并引以为盟友。在陈独秀得到国民党元老蔡元培支持,主持北京大学文科时,《新青年》就步入黄金时期。此时,政治派和学院派并驾齐驱,前者援引后者,后者支持前者。但这一黄金时期不久即转瞬即逝,在时局的刺激下,政治派期望参与政治斗争,学院派却自感难以跟进。以二者的分道扬镳为标志,新文化运动渐渐落幕。尽管如此,新文化运动对前者,更对后者而言,都是值得怀念的岁月,也是值得追溯的遗产。   论文的第一章,介绍《新青年》的政治背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发生的国民党改组中,国民党组织欧事研究会创办了机关报《甲寅》。陈独秀受邀任编辑,后来依靠《甲寅》的影响和支持,创办了《新青年》。由于《甲寅》和《新青年》之间的联系,二者持论都很有国民党的意味,自然也反映国民党的政治意见和努力。陈独秀的努力被旧日同志,新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发现,遂被后者寄予极大的期许。蔡元培期望,激发国家主义,更新国民教育,将可一新国内政治。   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论述《新青年》早期的旨趣。《新青年》本为有国民党背景的政治刊物,自然承继了前者的政治努力和思潮,即国家主义思潮。国民党的国家主义思潮,源自明治日本的熏陶。在明治时期,日本吸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学说,以及其他社会思潮,再经过国内政治斗争的催化,遂汇成一体二面的国家主义思潮。结合民主主义、平民主义的国家主义,遂为明治思潮的主流。在明治思潮的熏陶下,中国早期的维新派,以及稍后的革命派,经过政治论战和行动,亦将国家主义纳入各自的政治传统。这在《新青年》上,表现为国家主义的旨趣。在几位国民党作者的协助下,陈独秀相继以国家主义为宗旨,发表了对青年教育、军国民主义、欧洲战争、孔教问题、对德问题、文学革命的看法。这些立论,不是纯然的学理评论,更和当时的政治局势,甚至国民党的政治活动紧密联系。   论文的第三章,是关于著名的“文学革命”。宣统复辟的发生,以及其后的南北对峙,结束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陈独秀对北京政府感到失望,但又无法对南方的护法政府有期望。在这黯淡的局势下,陈独秀注意到自己先前援引的学院派的努力,并极力将后者解释为政治努力。陈独秀尽管高唱“文学革命”,但对其中具体的学理问题,其实少有贡献。胡适尽管对“文学革命”的内容有十分细致的贡献,但其初衷却是“文学改良”。由于陈独秀的语富强势,胡适被“遁上梁山”,快奔上“文学革命”之路。这就是“文学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最经典的逻辑,不仅表现在胡适这里,其他的学院派诸如吴虞,以及北大的章炳麟弟子,都未曾摆脱这一命运。   论者一般认为,1919年《新青年》编辑部的分裂,是由于实验主义和马列主义的对立。但这一判断,按之于严格的史实,尚有可商榷之处。由于欧战结束以及凡尔赛会议的召集,远东的局势俨然如风雨欲来。在中国,由于南方各省以及在野党的鼓动,更是如此。被排挤出北京国会的国民党,也不愿袖手旁观。正是在此背景下,陈独秀以一次断然的政治抗议,结束了自己在北京的活动。陈独秀被捕之后,受到南方政治人物和国民党的支持,获释后受陈炯明等国民党人邀请南下。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学院派,无力跟从陈独秀的活动,二者遂不失友好地分别了。分别如此友好得体的部分原因是,至少这时北京的学院派,还未曾有足够成熟的政治见解或立场,足以为政治派之对手。   论文的第四章,讨论新文化运动的语言,以及这语言对后来意识形态的贡献。《新青年》的政治派,有强烈的语言优势。“文学革命”以及薪文化运动显赫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政治派的语言优势。事实上,在近代日本语文的影响下,政治派已掌握了熟练的新语言。这一优势,是传统学术的坚持者,或者是学院派都无法比拟的。在《新青年》之外,学院派和政治派的新语言联合,足以武断地制服传统的坚持者。尤其是在《新青年》上发生桐城派和章门弟子的汉宋之争时,表现极为典型。但在《新青年》之中,学院派又受制于政治派的新语言优势,甚至在二者分别后依然如此。这正如索绪尔之言,言语总是服从于语言。   新文化运动发生后的二十年间,其间的政治派在多变的政治风云中,已经黯淡难辨。其间的学院派,或在学院,或在政府,在左右二翼的夹击下,对新文化也难有信心。直到四十年代初,亲历新文化运动,又经过多年革命考验的毛泽东,取得领导共产党的地位。毛泽东依照自己的理解,引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尤其是语言成就,造就并表述自己的革命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由于毛泽东领导的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遂成为现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经新民主主义理论改造的新文化运动,遂为现代中国的创世故事。
其他文献
台湾地区南海政策对当代中国南海维权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影响。1949-1988年是台湾地区南海政策成型的重要阶段。台湾在具备国际主权行为体权利时期,为维护“反共阵线”,其南
在美国与墨西哥的关系中,有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墨西哥向美国移民的问题。这个问题经常使双方在外交上产生矛盾和摩擦,成为影响其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把美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