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张的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由于影子银行依附于银行又游走于监管之外,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健性造成了影响:一方面,影子银行在业务上对商业银行的有利补充使银行盈利水平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高杠杆和流动性过剩减弱了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监管方面的漏洞也使得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受到威胁。因此,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在影子银行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将受到何种影响。本文在介绍研究背影并阐明选题意义的前提下,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稳健性的相关文献。在介绍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起、构成和风险的基础上,以是否从事与商业银行有关的经营活动为标准将影子银行的规模分为内部和外部进行测算,其中内部影子银行包括银行承兑未贴现汇票、银信合作和委托贷款,外部影子银行规模采用宏观资金流量法测算的未观测社会融资规模。接着,通过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的合成方法量化了2006-2014年中国30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在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效应之后,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根据得到的变量间相互关系对30家代表性银行的稳健性指数进行面板回归,分析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迅速扩张的时期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程度。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依照本文采用的测算方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自2008年开始快速扩张,于2011年小幅下降之后增长趋势又逐渐明显,截至2014年已突破12万亿;而中国30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在2006-2014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水平低于上市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检验变量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影子银行规模、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都是引起商业银行稳健性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影子银行规模的正向冲击对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存在负向影响,且具有时滞性和持续性。针对30家代表性商业银行2008-2014年季度数据的分析表明,影子银行规模增长一个百分点,当期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的均值提高0.09个百分点,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都会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水平的提升。此外,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在滞后第二到第五季度对GDP增长率存在积极的影响,体现了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贡献。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认为适当地扩大影子银行规模有助于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尽管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存在风险,但可以充分利用其消极影响的滞后性,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有效防控影子银行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维持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