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意义的评价理论分析——以电影评论为例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对中英文影视评论文章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揭示此类语料实现人际意义的各种语言手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意义的实现有何相似与不同。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选取此语料的原因以及研究的目的、方法。第二章是理论背景部分。主要回顾了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以及中外研究者对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和成果。第三章是对本文理论框架(评价理论)的详细介绍。第四章主要是应用评价理论对中英文语料(选取一篇英文和一篇中文为例)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手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五章是应用评价理论对中英文语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英文语料在运用各种语言资源实现其人际意义时存在着诸多相似与不同之处。第六章是结束语部分。列出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 对人际意义的研究是评价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随着对人际意义的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可以有多种手段实现人际意义。评价理论拓展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关于人际意义的框架,对人际意义进行了较新而系统的研究。 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下对中英文影视人物评论文章中的评价资源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英文语料中,态度子系统中的判定资源最多,其次是鉴赏资源而情感资源在此类文章中数量最少。这说明中英语料的作者更倾向于对人及其行为而非从情感角度作出评价。 2.在裁决系统方面,中英文语料作者对评判对象及其行为的评判基本都属于社会评判而非社会约束,社会评判多集中在“做事才干”方面。这说明中英文语料作者都试图通过强调评判对象的“能力”使读者对他们产生正面的态度。 3.在鉴赏系统方面,中英文语料中大多数鉴赏语义资源属于“反应”。这说明中英文语料作者在进行评价时都强调了自身对评判对象的情感反应。 4.在介入方面,中英文语料差别较大:中文语料更倾向于对话紧缩,而英文语料则更倾向于对话扩展。在级差方面,中英文语料都倾向于使用强势语势加强评判对象在读者心中的正面形象。 我们从上述具体结论可以看出就人际意义的实现而言,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共性和个性。而且研究还表明在言语层面上,不同的语言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中英文影视评论文章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深化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评价理论现今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语料中,但是用评价理论分析汉语语料的文章还不太常见。本文的分析对外语报刊的教学和学习及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评价意义的解读与读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关系密切,所以本文的分析无可避免的会带有一些主观性。这是本文的局限。 本文所选英文评论文章均选自英美本国报刊资料,中文评论文章均选自较权威的影视期刊。保证了所选语料的可比性。
其他文献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给斯坦贝克带来终生荣誉的是其代表作《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of,Wrath,1939),主要也是因为这部美
光子晶体光纤(PCF)具有许多传统光纤难以实现的诸多优良特性,以光子晶体光纤为增益介质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受到了普遍关注。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及由其构成的光子晶体激光器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视为社会意义系统,包括音系、词汇语法和语义三个层面。语义系统由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体现,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是指语言用来体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