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mm,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因强降水多发生在玉米生育期,易发生涝渍危害,因此开展调控玉米涝渍危害研究,对促进淮河流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淮河流域33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玉米播种~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抽雄~成熟期、成熟~收获期降雨规律,探寻玉米不同生育期涝渍发生强度和趋势;通过模拟分析和田间试验,确定农田的排水规格;对涝渍后玉米的氮磷流失特性及生理生化响应机制进行分析,通过试验分析叶面喷施多胺及磷酸二氢钾修复玉米涝渍灾害的原理。该研究有助于提高淮河流域玉米涝渍灾害防控能力,同时为玉米田排水提供理论基础。主要成果如下: (1)淮河流域夏玉米播种~拔节期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拔节~抽雄期内水涝灾害增多,抽雄~成熟期水涝灾害呈减少趋势,夏玉米成熟~收获期水涝灾害减少;通过SPI空间分析,将淮河流域划分为Ⅰ、Ⅱ、Ⅲ、Ⅳ、Ⅴ区5个子区,各区重涝以上次数19、22、22、22、18次,主要发生时期依次为抽雄~成熟期、抽雄~成熟期、播种~抽雄期、拔节~成熟期、播种~抽雄期。 (2)应用DRAINMOD模型对1957年至2012年间的排水量和径流量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多站点长期地下水位观测值对模拟值进行验证,并以年SEW30值大于100发生的次数小于5次作为排水沟的设计标准,提出适合于商丘地区易涝易渍农田的最优排水农沟深度为1.2m,间距为120m,并通过2011~2012年田间试验进行了验证。 (3)对不同生育期夏玉米淹水后的作物生长状况、产量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了不同生育阶段的耐淹天数;明确了玉米耐淹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征。 (4)叶面喷施多胺复合制剂和磷酸二氢钾提高了淹水玉米叶片内的内源亚精胺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增强了玉米抗逆能力,修复玉米涝渍带来的伤害。 (5)玉米灌浆期30cm和50cm渍水时全氮含量在第5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4mg/L和1.83mg/L;全磷含量在第3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16mg/L和0.15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