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气象环境成因及长期预测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32411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气象上易于获取和应用的环流特征量和地面资料,研究全国及长江流域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与大气环流、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机制,筛选出影响全国、长江流域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环流背景指标和地面指标,建立了其长期气象预测模式,并进行了3年的延伸预报,预测值与实况吻合,表明建立在气候背景指示基础上的预测模式,具有较好的外延预报效果。 揭示了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环流背景;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与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研究表明:(1)全国小麦白粉病发生重病年的上年1月至当年3月的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月平均值较同期多年月平均值偏少33;上年7月至当年1月欧亚经向环流指数月平均值偏小7;上年8月印缅槽指数偏大9;上年5月至当年3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月平均值偏大5。北半球极涡面积和欧亚经向环流对我国小麦白粉病流行影响为负效应,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对我国小麦白粉病流行影响为正效应;(2)长江流域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重病年的上年8月的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较同期多年月平均值偏小25以上;上年5~7月西藏高原指数月平均值偏多5以上;上年11月至当年1月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离我国地理位置明显偏远;上年12月份的太阳黑子指数偏多800以上;上年5~7月的北美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月平均值偏多32以上;上年6~12月南海副高脊线位置偏北1-2个纬度;上年5月编号台风数在3个以上。长江流域小麦白粉病发生轻病年的上年7~8月亚洲经向环流指数月平均值较同期多年月平均值偏小3以上。 筛选了气象条件影响长江流域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时段、关键因子及其指标,结果表明:(1)气象条件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时段是春季的4月份和冬季的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其中春季的影响大于冬季。(2)随着冬季关键时段的降雨量、春季关键时段的中雨量的增加及平均温度的降低,发病程度显著增加。(3)确定了不同发病等级下的相应指标,经与逐年发病实况检验,两者具有很好的吻合性。(4)在冬小麦整个生长季中,病害程度随着平均风速的加大而加重。旬极端温度、地表温度与病害呈负相关。 探讨了小麦白粉病发生与流行的气候背景影响的可能机制。太阳黑子指数的增加可能促使长江流域1月下旬的雨量加大。上年11月至12月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越靠近我国,长江流域当年1月中、下旬的降雨量则较多年平均值偏少,1月下旬的温度较多年平均值偏高。上年7-8月的平均亚洲经向环流强时,4月的雨量偏多。大气环流大多是通过影响小气候环境来促进或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流行。
其他文献
本文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东部,即青海地区)地面台站观测的积雪资料(包括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和卫星积雪资料(包括NSIDC雪盖面积比、ERA-40积雪深度、NCEP/DO
本文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供的FNL(Final Analyses)格点资料与大气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3.4.1对2009年0920号
雷电灾害作为自然灾害之一,目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闪电多发生于强雷暴天气中,研究强雷暴中闪电活动的特征对闪电的预警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利用山东雷电探
学位
基于黑龙江地区周边常规气象站1971~2000年间逐月的风速、温度、气压、水汽压资料以及黑龙江省数字高程(DEM)资料,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处理平台,利用复杂地形下风速插值算法
平流层臭氧减少导致到达地表UV-B变化及其对地球生态的影响研究成为目前国际上环境科学的三大热点课题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试验以2个粳稻品种沈农606和沈农265为试验
空中人工触发闪电因和自然闪电的放电过程类似而倍受重视,但由于空中触发闪电击中引流杆的概率很小,对其电流直接测量十分困难,所以对空中触发闪电电流的间接测量(反演)是非常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