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奈保尔是一位典型的后殖民文学作家,他的所有作品都可看作是他自己人生经验的注脚。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写他者的逃离,以他者对家园的逃离来映照自我。中期是他确立自己独特写作特征的阶段,在写作方式和情感上与前期作品形成较为明显的比对,叙述方式和情感表述上都更为个人化。后期创作则像是前期与中期的融合,重又返回到对他者的虚构叙述,但又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抵达之谜》和《世间之路》是最能体现奈保尔中期创作转变和写作特色的两部小说。论文第一章是对奈保尔中期创作的转向作一个背景梳理。奈保尔整个创作生涯中从未停止过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他一直处在西方文化、特立尼达文化和印度文化相交杂的自我分裂中,思想上的矛盾性促成了其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迸发。他在很早的时候回到殖民地游历并写下诸多游记,这些前期的游记就已预示奈保尔在写作特征上会发生转变,显然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以更适合的叙述形式来书写自己流动变化的世界观。他者形象的描述也不再满足他对自我建构的需要,他更加迫不及待地要为自己树立一种稳固的后殖民文化模式。第二章是对《抵达之谜》作具体的文本分析,从写作特征和对殖民地的情感表述两方面来探讨奈保尔中期创作的转变,侧重于体现其个人化的抒情倾向。《抵达之谜》是奈保尔摆脱理性束缚的诗意之作,他深入解剖了自己身上的"英国性"和对特立尼达家园的情感。重复叙事的写作方式、从失落到与自身和解的情感历程,使小说呈现出浪漫主义式的抒情意味。封闭英国庄园和特立尼达的双重叙述空间体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历史上的连接,蕴含了奈保尔对殖民地家园的怀念。第三章是对《世间之路》进行文本细读,主要分析了奈保尔的历史意识以及他重构历史的方式,奈保尔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才能对其社会现状做出理性的分析。《世间之路》是一部融合了自传、历史和小说的叙述文本,它在形式上集中体现了奈保尔在中期的创作方向和理想。它重新建构了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书写被历史遮蔽的个体,其中所体现的历史自觉性是奈保尔在游历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而,奈保尔在中期创作阶段主要实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写作特征上发展出一种融合历史考察、个人自传、小说、新闻记述等的杂糅文体,在叙事上追求更精细的形式安排;二是对所生长的殖民地特立尼达以及文化之根印度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对其自我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