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卢梭的作品在多个方面(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的历史性影响,对卢梭的研究也有众多的视角和切入点。本文探索卢梭思想的整体性,通过对其主要作品的梳理,说明卢梭的人性论经历了从自然到自由的转折,并且以这种内在的转折为线索把握卢梭关于人性的思想。人性的教养即培养自由的人,自由的人即具有契约精神的公民。这一重要的思想对于卢梭的政治思想具有奠基性意义。卢梭以政治作为他思想的终点,以自由共同体的建立完成公共意志对个体自由的保证。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开始于社会契约的确立。卢梭认为社会是人的不自由状态。在社会状态中能否培养出自由人?其关键在于人性自我教养所能达到的高度。卢梭在《新爱洛伊丝》中给出了人性教养的尺度—一个体性自由的获得首先在于人自身的立法,善的意志使自身成为好的人,这是对人性的爱所生发的力量。正是这种爱的力量成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的依据,这里培养自由的人成为新时代必要的事业。在这项事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建构,具体地说,正是自由人的自由行动方能建立自由共同体。在这一层面,《论不平等》中讨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人不再是想象的呓语而是思想得以展开的起点。在否定性的历史经验中,卢梭深刻地反思了现实的不平等、不自由的状态,为了超越这一现实,他在诗性构撰的自然中宣称人性为善,并以此开启人性的教养。对卢梭思想的讨论要区分原理和实施。卢梭思想的完整一贯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而所遇到的误解往往在于现实的比照。他的思想得以展开的根据不在已然的世界,而是在创造性的语言中,即在空无的、幻想的构撰中。正是同此前世界的区分才能开启新的自由共同体,他的思想划时代的意义也在于此。想象因何成为实在,这构成卢梭思想的内在张力,二者的紧张造成自由心灵的痛苦,但也是在痛苦中,自由人承受痛苦并在行动而非语言的论证中实证自身的自由,这意味着把自己教养为公民。由此可见,对卢梭思想的理解应当把握他的作品本身的内在关联和转化,不能局限于某一部著作,只以社会影响来分割他的作品,单单侧重于政治思想的考察。卢梭思想的力量在于行动中做我自身,对其塑造的典范人格的理解也同样如此——爱这些美丽的心灵,同情他们的遭遇,赞同他们的努力。这样的情感根植在人的天性之中,而自然情感的力量在于我们能够感受它,并听从它的引导。所以从自然出发不是回归遥远的自然状态,而是获得得到重新规定的社会自由。这一艰辛的历程的核心正是人性教养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