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3S技术,结合统计资料,对鄱阳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湿地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3S技术在大区域空间分析上的优越性考量,确定了技术手段及方法路线,结合具体研究内容,划分出湖区和湖盆区两个研究区域,再通过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完成了对景观结构数据库的建立。2、湖区:主要分析了1990、2000、2005、2010年景观结构变化情况,并计算出这四年的鄱阳湖年内实时调蓄量,之后构建调蓄量数据库并分析了变化情况,然后基于灰色关联法,对湖区景观结构与鄱阳湖调蓄功能进行关联分析。最终发现,整体景观上,多样性指数与调蓄量关联度最高,为0.75,单个景观上,林地面积与调蓄量关联度最高,为0.85。3、湖盆区:首先对湿地景观结构与水文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了简单介绍,二者构成了湿地独有的作用环节,形成了湿地特有的生态水文过程。之后建立湖盆区湿地景观结构与水位的数学关系,从数学上给出鄱阳湖湿地空间结构随水位的变化趋势,以水位的方式将湿地特有结构特性表现出来。最后分别对湿地气候调节、净化水质、维系候鸟越冬生境功能进行分析,再以水位为代表探讨其与各功能的关系。在气候调节上,通过对比都昌与景德镇来分析该功能,并发现水位每升高1m,都昌日温差大约降低0.378℃;在水质净化功能上,整体上丰水期好于枯水期,并发现星子水位每升高1m,则鄱阳湖综合污染指数大约降低0.098;在维系在候鸟越冬生境上,通过建立HSI(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模型进行区域统计,发现所选取影像对应的水位中,星子水位11.70m时为候鸟最佳越冬水位,此时景观结构分布处于最佳状态。4、基于上面的分析,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大、小两个尺度进行考量,将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再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求出指标权重。最后结合单个指标的稳定值,计算出湿地功能指标稳定值为0.581,处于一般稳定状态;自然因素指标稳定值为0.730,处于较稳定状态;人为因素指标稳定值为0.719,处于较稳定状态;整体上,鄱阳湖生态系统稳定值为0.693,处于较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