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性的遗失与保存——从黑人文化传统看《最蓝的眼睛》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ai110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单概述托尼·莫里森作为黑人女作家的创作艺术来源及写作立场,同时简要叙述了《最蓝的眼睛》的内容纲要。第二部分以黑人音乐——布鲁斯,黑人社区责任感等在具体人物如麦克蒂尔太太,克劳迪娅,妓女波兰及其姐妹,还有黑人社区的黑人妇女身上的体现,分析了她们如何通过继承黑人传统而保存了独立的自主性,完整地保留了自身的黑人性;第三部分以对黑人音乐,黑人祖先和黑人社区的抛弃为线索,探讨了另一类黑人个体如波琳、乔利,黑人中产阶级妇女杰拉尔丁等因抛弃黑人文化传统而最终完全丧失自身黑人身份,迷失在白人社会之中。第四部分结论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作家莫里森在本小说中的写作意图—就像惠特曼当年号召美国人民“赞美自己,歌唱自己”一样,莫里森通过其作品引导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儿童唱“自己之歌”,强调黑人只有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保持自我的黑人性;另一方面指出黑人民族传统文化与黑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探讨,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其他文献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固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障碍,文化缺项就是其中之一。 源自文化差异的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直到最近,模糊才得到系统研究。1965年,美国科学家扎德发表了著名论文《模糊集合》,对很多学科影响深远,也给系统研究
最终习得情况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中心话题。研究者对此问题作了一些实证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差异很大。本文通过对Chinadaily和Guardian的文章词汇频率作对比分析,发现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