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及超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检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比较不同病理分组的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差异。对比研究超声造影技术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检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方面是否具有一致性。总结超声造影技术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斑块易损性评价的可行性,为临床广泛开展此项技术做好前期研究工作。[方法]利用6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模型,于喂养过前与喂养月后对兔血液血脂指标分析。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及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分别检测斑块,观察并记录斑块的增强情况。应用PS软件计算各斑块增强信号与斑块面积之比,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统计分析。对斑块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其内部成分,根据病理分型将斑块分为易损组与稳定组。利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及其密度。以病理分组为金标准,分别用CEUS及SMI对斑块的评分值绘制ROC曲线,得出CEUS及SMI判断斑块是否易损的最佳界点值;并以两种技术的评分值分别与微血管密度做相关性分析。利用TOMTEC软件的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分析得出斑块显像的最大峰值强度比(Imax)、达峰时间(TPI)、平均渡越时间(mTT)。[结果]1.动物存活情况:60只新西兰大白兔死亡12只,存活48只,存活率80%。2.斑块病理分型及个数:48只兔子共检出斑块61个,厚度0.5 mm~1.5 mm。经病理检测均符合,易损组斑块17个,稳定组斑块44个。其中Ⅰ型斑块有15个,Ⅱ型斑块18个,Ⅲ型斑块11个,Ⅳ型斑块9个,Ⅴ型斑块8个。3.喂养前后血浆脂质的变化情况:高脂喂养前与喂养5月后血脂指标(TC、TG、LDL-C)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4.超声造影技术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分别检测Ⅰ-V型斑块增强强度,从Ⅰ型到Ⅴ型增强强度逐渐增高,病理分型与增强强度两者呈正相关,两种技术的相关系数(rs)分别是0.778和0.734。5.超声造影成像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的一致性分析结果:Kappa=0.764>0.75,表示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和超微血流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显示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性。6.超声造影对斑块的定量分析:斑块最大峰值强度比(Imax)、达峰时间(TPI)、平均渡越时间(mTT)在易损组与稳定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易损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短于稳定组,最大峰值强度比高于稳定组。7.病理检查发现判定为易损组的斑块经CD34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大于超声判定为稳定组的斑块(P<0.05),斑块造影最大峰值强度比与斑块内微血管的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79,P<0.001),斑块造影最大峰值强度比越大则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越大。8.61个兔腹主动脉斑块的超声造影与超微血流的增强强度评分值分别与斑块新生血管密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评分值越高则新生血管密度越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9、0.750。9.以病理分组为金标准,分别将超声造影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斑块的评分值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超声造影诊断易损斑块的最佳分值界点为11.5分,此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4,敏感性为88.2%,特异性为93.2%。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易损斑块的最佳分值界点为11.5分,此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1,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95.5%。[结论]1.超声造影技术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都是检测斑块易损性的可靠方法;斑块增强越明显则表明斑块内新生血管越多;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越多,则斑块的稳定性越差。2.超声造影可以定量评价斑块的增强情况,可定量测得不同病理分组斑块的最大峰值强度比(Imax)、达峰时间(TPI)、平均渡越时间(mTT)。斑块超声造影最大峰值强度比越大则斑块内新生血管越多。3.以病理分组为金标准,分别将超声造影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斑块的评分值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及超微血流诊断易损斑块的最佳界点评分均为11.5分,但是超声造影敏感性强于超微血流,而超微血流的特异性强于超声造影,所以结合两种方法检测斑块易损性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