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氨氮这一环境因子对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的影响。通过急性氨氮毒性实验得出南方鲶幼鱼在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82mg 1-1TAN(2.8mg 1-1,NH3-N),171mg 1-1TAN(2.7mg 1-1,NH3-N),151.4mg 1-1TAN(2.4mg 1-1,NH3-N)和123mg 1-1TAN(1.9mg 1-1,NH3-N),安全浓度为46.6mg 1-1TAN(0.7mg 1-1,NH3-N)。半致死浓度随氨氮暴露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在慢性毒性实验中,把南方鲶幼鱼随机分成5个氨氮浓度组(150、120、90、60、30mg 1-1)和一个对照组。分别在氨氮暴露处理的第4、7、14、21天取样,每个浓度组每次取样4尾,进行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分类计数(DLC)、血红蛋白(Hb)、血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抗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物酶(PO)等指标的测定。利用统计软件SPSS 11.0和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高浓度氨氮暴露下,南方鲶幼鱼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血清蛋白含量随着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血糖浓度在暴露初期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第7天,各个浓度组的血糖含量都出现显著升高(P<0.05),至第21天,各个浓度组都出现了下降,高浓度组出现显著下降(P<0.05)。表明实验对象造血机能受损,机体携氧能力下降,造成机体组织缺氧,这可能是氨氮急性中毒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经过21天的氨氮处理,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更易受氨氮处理的影响而呈现显著性升高(P<0.05),血清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表明机体内脏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氨氮对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酚氧化物酶、抗菌活力有抑制作用,只有在第4天,30和60mg 1-1浓度组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随着暴露时间延长,酶的活性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到第21天时,高浓度组(90、120、150mg 1-1)呈现显著下降(P<0.05)。氨氮处理也会影响白细胞分类计数。在第7天,低浓度组(30、60、90mg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