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广泛参与。然而,空心村作为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人力资本流失的一种失衡现象,削弱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主体力量、影响了村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对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供给方式、供给效果等造成了冲击。随着空心村人口结构、需求及供给等的变化,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在不断减弱。空心村改变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村民参与的方式、效果,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国家不断强调空心村治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空心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村民参与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采取文献研究法对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了空心村的概念、形成原因及村民结构特征。其次,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发现Z村具有空心村的典型特征,并以F市Z村为例对空心村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特征进行描述,为后文研究空心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村民参与作铺垫;而后,基于村民长期以来对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的需求较为稳定,供给情况却不断变化的现状,文章选取了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中的道路和饮用水作为案例,以分析空心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村民参与情况的变化。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角度出发,根据Z村道路和饮用水供给中村民参与的现状,总结了空心村村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基本经验,即村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离不开村民共同利益的有效整合、多元力量的参与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带动。同时,本文也认识到空心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村民参与在参与主体、参与程度和效度等多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不仅是由于村民自身参与意识和素质不高,也在于其他外部多元力量,如政府、市场等驱动力不足。因此,为了改善空心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村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促进空心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村民参与,文章从村民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驱动要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