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化“标语”现象研究——从卡贴到青年文化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xf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卡贴这一新兴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部分从卡贴文本与卡贴关联人群两端对其进行论述,并以个人化“标语”表述钩连卡贴与青年文化的关系,将20世纪90年代与当下两个时期对应观照,最终导向变革时期青年文化自我标榜的文化共性。  文章抽象与具象相生,理论引导与田野调查相辅,得出了几点阶段性结论:  ——个人化标语有表述合法性。它的出现显示公共空问向个人空间的让渡。  ——卡贴是个人化标语的实体表现形式之一。个人化标语在80年代与当下都有诸多表现形式。  ——卡贴(个人化标语)生产与消费的原因是变革时期青年人自我标榜的显性与隐性表征。显性表现为卡贴的语言来源与式样设计,譬如会以流行语及文字图像化的方式来加强自我标榜意味,隐性内涵涉及当下青年人的娱乐精神,即消费者以娱乐(反权威、反传统、反中心)重构主体存在。  ——变革时期青年人会采取相似的方式完成自我标榜,这是由青年人年龄特性及社会变革阶段统一标准崩溃的双重特性决定的。  除此之外,本文的意义还在于既从卡贴透视变革时期青年文化的某些共有特质(青年人的自我标榜),又保留了当下个人化“标语”语料,为青年文化研究及语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有效素材。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田野调查研究以定点研究为主,并未展开范围较大的量化研究,尽管这是由于卡贴样本本身较少,而上海地区尚在设计并经营卡贴售卖的以本文的调研地z00最具代表性,但这也可能导致文中部分数据的说服力减弱。这块领域尚有待同仁更深入的开拓及自身在有条件情况下的补足。
其他文献
当代旅英女作家虹影以小说创作声名鹊起于海内外文坛,其诗人身份及其诗歌创作却少有研究者关注。本文在较为全面地梳理虹影的诗歌创作过程及考察其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探讨虹影诗
情景喜剧在我国属舶来品,自从1993年“情景喜剧之父”英达将《我爱我家》搬上荧屏,情景喜剧在我国已经历了十六七年的风雨历程。如果从美国经典剧《成长的烦恼》在我国的首次播
范小青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以“知青小说”涉足文坛以来,其创作经历了两次写作姿态的调整:一次是从八十年代初对宏大叙事的模仿写作,向八十年代中期的苏州地域文化下和世俗日常生
北岛是中国当代颇具哲性意味的一位诗人,也是众多朦胧诗人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到80年代末漂泊海外至今,仔细分析他在不同时期的诗歌创
摘要:语音变化现象的自动还原是词干提取的基础。为了提高词干提取的准确率,本文深入研究乌兹别克语中的语音变化现象,并提出音变现象的自动还原模型。分析乌兹别克语中发生语音变化的词干本身的特征,设计音变现象的还原模型,并结合了词干库配对方法来实现自动还原。实验以乌兹比克斯坦的官方网站(www.kutubxona.com)截取的语料为实验对象,验证处理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乌兹别克语;语音脱落;语音同
于赓虞在开始文学创作之时就已经阅读了相当多的西方诗歌作品和文论,所以他的创作准备很充分,这也使他的前期诗作显得纷繁芜杂。主体上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有些诗充满苏俄式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