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介入治疗及流体力学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瘤的流体力学分析目的冠状动脉瘤现有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覆膜支架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不足,本研究旨在结合医学流体力学方法探讨一种介入治疗冠脉瘤的新方法。方法选取3例瘤体直径不同的冠脉瘤患者,测量冠脉瘤体和载瘤动脉直径等数据,用于血管模型构建。根据瘤体直径不同分别给予植入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单、双层支架植入过程,分析支架植入术后冠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对照随访结果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模型1(瘤体直径4mm)中,计算发现单支架组的瘤体内血液流速明显低于双支架组(0.0046±0.013 vs 0.0050±0.011,p<0.001),而压力(127.33±18.03 vs 121.19±26.92,p<0.001)和壁面切应力(0.28±1.19 vs 0.22±1.13,p<0.001)明显高于双支架组。在模型2(瘤体直径10mm)中,双支架组瘤体内流速(0.005±0.011 vs 0.007±0.01,p<0.001)和壁面切应力(0.17±0.82 vs 0.23±0.88,p<0.001)明显低于单支架组,而压力明显高于单支架组(117.70±10.07 vs 110.64±6.34,p<0.001)。在模型 3(瘤体直径 16mm)中,双支架组瘤体内血流速度和壁面切应力均明显低于单支架组(血流速度:0.0072±0.0093 vs 0.0079±0.0109,p<0.001;壁面切应力:0.10±0.48 vs 0.14±0.58,p<0.001),而瘤壁压力则高于单支架组(97.33±7.92vs92.51±5.78,p<0.001;)。随访发现3例冠脉瘤均成功封闭且无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瘤体直径小于5mm的冠脉瘤可考虑采用单层金属裸支架,瘤体直径在5-16mm之间的冠脉瘤可考虑采用双层金属裸支架技术完全覆盖瘤体,可有效改变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及冠脉瘤内血流动力学,使冠脉瘤愈合。第二部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瘤46例临床分析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经不同手术策略治疗冠脉瘤患者的效果,探讨合适的冠脉瘤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21年3月既往在我院和合作医院行冠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46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裸支架组(25例),药物洗脱支架组(14例)及杂交手术组(7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信息,比较三组间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裸支架组在冠脉瘤长径(10.76±5.08 vs 7.26±2.41,p=0.011),植入支架个数(1.67±0.48 vs 1.33±0.49,P=0.029)和治疗效果(84.6%vs42.9%,P<0.05)上均显著优于药物洗脱支架组。杂交手术组在植入支架个数(2.00±0 vs 1.33±0.49,P=0.002)和治疗效果(85.7%vs 42.9%,P<0.05)上也优于药物支架组。但裸支架组和杂交手术组在冠脉瘤长径、植入支架个数和治疗效果之间尚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金属裸支架和杂交支架方案对于冠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较药物洗脱支架更为理想,对于直径越大的冠脉瘤,双层金属裸支架可能较药物洗脱支架方案对瘤体的愈合更为有效。第三部分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症合并慢血流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合并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合并慢血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126例。根据TIMI帧数计数法(TIMI frame count,TFC)或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计算的冠状动脉血流帧数是否大于等于27帧,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n=55)和慢血流组(n=71)。收集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和平均冠状动脉直径和TFC/CTFC等数据。结果慢血流组的男性(84.5%vs 61.8%,p=0.004)、有吸烟史者(63.4%vs 43.6%,p=0.02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2.08(1.68-3.21)vs 1.89±0.58,p=0.001)、冠状动脉平均直径(5.50±0.85 vs 5.18±0.91,p<0.001)、血清尿酸水平(370.78±109.79 vs 329.15±79.71,p=0.019)明显高于血流正常组,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4.81±1.66 vs 5.96± 1.75,p<0.001)和白蛋白水平(44.13±4.10 vs 45.69±4.11,p=0.036)则显著低于血流正常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MR(odds ratio:0.614,95%CI:0.464-0.814,p=0.001)、平均冠状动脉直径(odds ratio:2.643,95%CI:1.54-4.51,p<0.001)和血清尿酸水平(odds ratio:1.006,95%CI:1.001-1.012,p=0.018)是孤立性冠脉扩张患者发生慢血流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尿酸和平均冠状动脉直径是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出现慢血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子。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起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源于肝内胆管细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兼具有两者病理特征的混合型肝癌组成,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其病因学包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酗酒、罹患代谢功能
第一部分骨髓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143-5p抑制MKP5表达促进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目的:胰岛素抵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肥胖是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肥胖可导致肝脏内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多。增多的巨噬细胞在肝脏胰岛素抵抗发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生物学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能够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实现有效控制,但是并不能彻底清除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HIV病毒,绝大多数感染者需要终身进行ART,以避免停药后病毒的反弹。此外,由于体内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经历ART治疗的感染者慢性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人。恢复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并清除病毒潜伏库,是实现艾滋病治愈的目标。给予ART治疗建立的潜伏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进行功
目的:本研究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拟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为目前临床中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提供辅助性诊断的方法,从而提高胆胰系统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使患者能更及时、准确的就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水平。内容:本研究共采集来自5家医院的259例胆汁样本,通过提取胆汁中DNA并分析DNA的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差异,结合临床的诊断结果,
第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背景: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与其临床结局密切相关,而适应性免疫状态是抗肿瘤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目前仍然缺乏适应性免疫状态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外周血在抗肿瘤免疫中至关重要,而T淋巴细胞受体(TCR)库的多样性是有效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晚期肺癌患者在最初几个治疗周期(1~4)中适应性免疫状态及外周血TCR多样性的变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疾病。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人数为6.34万,死亡2.18万[1]。根据病因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多由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和不典型增生恶变而来,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预后良好。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又称不良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组织学上非子宫内膜样的
膜融合过程是HIV-1病毒入侵宿主靶细胞的首要步骤,而HIV-1包膜蛋白上的gp41亚单位是抗病毒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源自病毒CHR序列的多肽可以与病毒NHR区结合形成外源性的六螺旋束,从而有效阻止病毒膜融合过程的发生。恩夫韦肽(T20)是目前为止唯一美国FDA批准的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的多肽类膜融合抑制剂,近年来研究者们也设计了很多高效广谱的新型膜融合抑制剂,然而耐药问题始终是膜融合抑制剂发展中一
研究背景:皮肤老化不仅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导致的皮肤生理性改变,更是一种由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的病理状态。紫外线(ultravioletB,UVB)照射导致的光老化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易于获得、免疫排斥反应低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部分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描述其口腔、食管、贲门部位菌群基本特征和构成特点,对比不同食管、贲门疾病状态人群口腔部位菌群构成差异,并筛选差异性菌群,探索上消化道微生态变化与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联,为我国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因学探索提供微生物组学方向的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菌群特征研究:以河南林州食管癌医院确诊的 67 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
第一部分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关键步骤多模态影像联合分析法能联合各种磁共振成像方法的优势,利用其互补性,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的全面认识。本论文主要采用QSM、DTI、rs-fMRI和ASL这4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对ASD患者和AD患者进行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这4种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数据处理关键步骤。第二部分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脑发育状态影像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