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遗嘱执行人是指经遗嘱指定或法院指定等方式产生,以实现遗嘱内容的为目的民事主体,其享有独立于被继承人和继承人的法律地位。以职责范围为标准,遗嘱执行人可分为管理清算型遗嘱执行人和监督保全型遗嘱执行人。遗嘱执行人职责的本质是指其执行职务的权利和义务。遗嘱执行人的职责问题包括静态的职责内容和动态的职责履行两方面。一方面,遗嘱执行人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清理遗产、管理遗产、清偿债务、分割遗产和诉讼担当。遗嘱执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嘱执行人是指经遗嘱指定或法院指定等方式产生,以实现遗嘱内容的为目的民事主体,其享有独立于被继承人和继承人的法律地位。以职责范围为标准,遗嘱执行人可分为管理清算型遗嘱执行人和监督保全型遗嘱执行人。遗嘱执行人职责的本质是指其执行职务的权利和义务。遗嘱执行人的职责问题包括静态的职责内容和动态的职责履行两方面。一方面,遗嘱执行人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清理遗产、管理遗产、清偿债务、分割遗产和诉讼担当。遗嘱执行人应有权申请公示催告遗产债权申报,并制作遗产清单;依遗嘱和法律规定享有遗产管理权,可通过代理模式或信托模式管理独资企业和合伙,但应受到相关商法规则的约束;在确定所有遗产债务后,按照法定顺序依次清偿债务;遵从遗嘱和法律规定的时间分割遗产,依据遗嘱、无遗嘱时的法定分割规则或共同继承人协议分割遗产;对于遗嘱执行人所管理的遗产权利,只能由遗嘱执行人主张,与遗产管理有关的请求权,遗产债权人也只能向遗嘱执行人主张。另一方面,遗嘱执行人履行职责涉及正常履行职责问题和违反职责之后果问题。遗嘱执行人的职责始于接受任职,终于身份终止。遗嘱执行人的权利外观是其履行职责的依据,其根据法院颁发的权利证书对外处理遗产事务,可以获得第三人的信赖。若遗嘱执行人遭受继承人、受遗赠人或银行等主体的妨碍,其有权请求法院救济以排除妨碍。遗嘱执行人违反职责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遗嘱执行人怠于履行职责或有重大事由的,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法院解除其职务。《民法典》通过遗产管理人制度初步完善遗嘱执行人的职责规定,但有些问题尚不明确,有待解读或完善。依第1145条遗嘱执行人转化为遗产管理人,其遗产管理权限自动扩张至全部遗产,而非仅限于遗嘱继承财产。依第1147条可推知我国遗嘱执行人享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至于遗嘱执行人和继承人之间的特定法律关系,不妨准用代理和委托合同之特定规定。第1147条对遗产管理人的授权应解释为排他性授权,排除继承人及其代理人的实体管理权和诉讼实施权。遗嘱执行人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属于第1147条第6项“实施与管理遗产有关的其他必要行为”之一。因遗嘱执行人死亡或终止、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职务执行完毕而导致遗嘱执行人职责终止的,可类推适用《民法典》委托代理终止或委托合同终止的相似规定。数人执行的责任承担可参照适用共同受托人连带责任的规定。《民法典》应增设遗嘱执行人职责的开始、辞任和解任,构建遗嘱执行人证书制度,区分有偿执行和无偿执行之责任,完善遗产清单制度和遗产债务清偿制度。
其他文献
健康是人们享受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提高和医疗进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0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除了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亟待
分税制改革后,转移支付制度的推行是为了有效缓解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促进地方财力均等化。现阶段中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除均衡性转移支付外,其他项目都不是按公式分配资金。各个转移支付子项目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均衡地区间差异,有的是在国家出台重大政策时保证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十九大报告中,建立央地新型财政关系成为新的改革方向,这表明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以期其能够在推动政府事
本文考虑了一个风险敏感随机控制问题,研究的是当金融市场中存在相关噪声的情况下的最优投资问题。首先从一个问题出发,考虑在金融市场中只有一个风险资产和一个非风险资产的情况,其中非风险资产以债券为代表,收益率固定,风险资产以股票为代表,它的价格受两个相关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相关系数为常数ρ。投资者的目标是合理分配投资于风险资产的财富比例来最大化终端时刻的投资效用,本文中对于投资函数的刻画选取了HARA型
在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股票发行与债券发行两大类,而不同于股票发行(IPO),债券发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尽职调查不够详尽的问题,尽管监管机构明确要求各中介机构应当独立承担尽职调查和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义务,但承销商对财务数据的尽职调查往往依赖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在此情况下,承销商和审计机构之间会有一定的重复工作。另一方面,债券发行过程中监管机构的审核相对放松,而作为有义务对发行情况进行尽职调查并编
法律必然有漏洞,任何法律都不可能预先为所有的个案纷争给定答案,行政法亦是如此。无论是从法律本身的抽象性和滞后性出发,还是基于公民权利保护的现实需要,作为行政法首要适用主体的行政机关都有责任以“填补”的方法将该法律漏洞弭平。行政机关填补行政法漏洞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宪法中的权力分工理念;民主正当性则主要源自实务中行政监督体系的建立;行政任务与行政法律规范的多样性以及行政机关自身执法能力的提升则为行政机
地方立法是指地方进行立法活动及通过地方立法活动形成的法律文本。地方立法包含了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地方政府规章三种类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性法规。依法性和自主性构成了地方立法的核心特征,自主性特征是地方立法的根本特征。地方立法既为地方治权自主提供了保障,也对法制统一造成一定张力。地方立法质量包括地方立法的形式质量和实质质量。地方立法质量与地方立法的权力配置、地方立法的立法理念、地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研究既是正义价值叙事方式与阐释维度进行变革的理论需要,又是解决全球性空间非正义问题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空间的现实需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展开,各空间主体之间的交流、联系显著增强,与此同时,空间变迁、空间异化、空间秩序、空间治理等诸多问题聚焦于空间并日益凸显,不平衡空间发展这一现实对我们从空间维度审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要求。 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肯定了资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加快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军,其科研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并科学评价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能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有助于构建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新模式,从而使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国家和地
肃政监察制度创建于民国初年共和政制向帝制蜕变时期,是中国传统的御史制度与现代权力制约和法治要素相互融合的产物。该制度因设立肃政厅,专门且独立行使监察权而命名为“肃政监察”。在《中华民国约法》时期,它取代了《临时约法》所确立的议会弹劾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吏治模式,即通过肃政史对官吏违宪、违法、失职的行为提出纠弹,从而启动对官吏的惩处机制。在宪制意义上讲,肃政监察制的设立是在民初政制打破了三权分立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