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方位于贵州西北部,属黔中隆起部分。区内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区内构造类型齐全,样式复杂。自中生代以来,板块拼接和洋陆俯冲碰撞在区内形成复杂的褶皱系统的断裂体系。特别是自中生代扬子板块和华南板块碰撞拼合以来,区内的构造演化与扬子-华南板块构造演化密不可分。研究区内的构造对研究扬子-华南板块的其他区域地质构造有着现实的科学意义。本文结合现代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学说,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构造解析等手段,综合前人资料,对其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古构造应力场和构造演化,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构造形迹多为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大致沿“鼠场-鸡场-林泉”为界,其北部构造多为北北东向,一般规模较大,褶皱舒缓开阔,发育较多构造穹窿。南部多为北东东向构造,其排列紧密,规模一般不大,见有构造盆地发育。2、研究区褶皱多由弯滑褶皱作用形成,其影响深度有限,为典型的薄皮构造。断层多为逆断层,叠瓦扇式断层组合较为常见,所以本区构造系统应该是由逆冲推覆作用形成的。3、本区构造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四个因素控制,一是受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控制,其总体构造走向与黔中隆起及其邻区相同,其演化历史基本一致;二是本区经历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运动,构造复合-联合作用在本区表现的比较明显;三是构造还受岩石能干性的影响,褶皱多沿二叠系龙潭组泥岩、粉砂岩滑动。四是一定程度上受异常孔隙压力影响。4、燕山中期,受南北向挤压应力,研究区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褶皱和断层。燕山末期-喜山早期,研究区主要受到来自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共同影响,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并叠加于早期北东东向褶皱之上,之后的构造运动使研究区褶皱系统进一步压紧、压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