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君臣对于亡隋教训的认识和总结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位20多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为国家统治奠定了稳定、富足的良好局面。但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杨广却统治残暴,草菅人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国家统治的良好局面葬送。隋炀帝在位短短七年之后即大业七年(611年)之后,国家局势迅速恶化,农民起义就似星火燎原般地爆发了。随后,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离心离德,许多人见到有机可乘,纷纷起兵,开始图谋全国政权。又过了短短七年,大业十四年(618年),残暴腐化的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下杀害,隋王朝走向覆灭,前后历时只有14年。就整个隋王朝的寿命来说,从建立到富强再到最后灭亡,前后也仅仅只有37年光景,成为一个非常短命的王朝。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隋王朝由盛转衰,隋炀帝就将文帝开创的良好国家统治局面葬送,这与隋炀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由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直接造成的。趁着隋末农民大起义乘势而起的唐王朝创建者--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自己的统治王朝之后,对于隋炀帝残暴统治的教训进行了认真思考,对于隋朝何以短命而亡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形成了若干十分深刻的认识和总结。   本文对唐太宗君臣对隋朝短命而亡的认识和总结加以阐述,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的认识和总结,作为论文的三章。第一章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这是一个总的认识和总结,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唐太宗君臣提出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赈济灾民、恢复生产”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认识。第二章是“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这也是一个总的认识和总结,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唐太宗君臣提出了“力戒奢侈,提倡节俭”、“兼听则明,善于纳谏”、“选贤任能,集思广益”、“力戒骄纵,惟在德行”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认识。第一章和第二章对于以上方面展开了具体阐述。第三章是“务弘仁义”者国祚长,“专任诈力”者国祚短,这是唐太宗君臣对于国祚长短问题的认识和总结,本章专门开展了阐述。第四章是余论,阐述了唐太宗君臣探讨问题以及有关认识和总结的局限性等问题。文章总体上认为唐太宗君臣深刻地认识总结了包括亡隋在内的很多王朝灭亡的教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和总结,对“贞观之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认识和总结是促成“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而且是国家统治指导思想上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些认识和总结也可以视为“贞观之治”的重要内涵,具有重要的政治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以特定的婚姻形态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家庭关系是以夫妻、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主,能否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家庭稳定和兴衰的关键因素,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