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电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核电产业在我国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核电站环境监测与评价中,14C是核电站的主要放射性气态流出物。核电站的运行可能会引起地域性的大气14C的增加,进入食物链后则会危及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需要对14C在环境、动植物中的行为有一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模拟污染物示踪技术研究了14C在不同动植物体内的迁移与积累动态,为阐明14C的环境行为提供了基础资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了水稻对14CO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旨在探明14C在水稻田中的行为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稻根系和浸于水中的茎杆下部吸收的14CO32-离子会向上部组织输送并形成积累趋势;在上部组织中,叶和茎杆上部的14C比活度随时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穗中的比活度于14d达最大值(271.9Bq/g)后又呈下降趋势;茎杆下部由于直接浸于水中,表现出对14CO32-离子的快速吸收、吸附,此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部由于深入水稻土中,表现出上升过程迟后于茎杆下部,其14C比活度也低于茎杆下部:上部组织(穗、叶和茎杆上部)中14C的百分含量随时间上升,而下部组织(茎杆下部和根)则相反,至试验后期(21d-35d),其百分含量基本持平(约各占50%),14C从下部组织向上部组织输送的特征非常明显。 2.研究了14CO32-在红鲤体内的分布与积累动态。结果表明:在红鲤各部位中均检测到了14C的存在,表明红鲤会从水体中摄入、吸附14CO32-,并在各组织器官中积累。红鲤从水体中摄入和吸收14CO32-的主要器官是肠胃道(内脏),与水体直接接触而吸附、吸收的14CO32-主要集中在鱼鳃、鱼鳍和鱼鳞中,肉、皮和骨中的14C比活度相对较低,但远远高于本底,表明由内脏、鱼鳃等组织吸附、吸收的14CO32-除大部分被排泄、解吸外,仍有部分输运到了鱼体的内部组织。鱼体各部位中14C的比活度差异很大,其大小次序为:内脏>鱼鳃、鱼鳍>鱼鳞>鱼头、鱼骨>鱼皮、鱼肉。 3.研究了14CO32-在水—金鱼藻系统中的消长动态,并运用计算机拟合、建立其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引入水体的14CO32-离子由于金鱼藻的吸附、吸收及转化分解为14CO2气体散逸而使水体中的14C比活度快速下降。金鱼藻因其羽状复叶具有较大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