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台上遗址是一处薛河流域存续时间较长的遗址,包含了龙山文化时期、战国秦汉、宋元和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所发现的遗迹遗物为复原北台上遗址先民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一方面,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时期植物考古已经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考古工作开展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尤其是鲁中南地区植物考古比较薄弱,所以系统的植物考古研究亟待开展。另一方面,历史时期植物考古目前主要聚焦在秦汉之前,后段涉及较少。北台上遗址此次发现了丰富史前和历史时期植物遗存,为该地区植物考古积累了材料。本文通过对2016年度北台上遗址植物遗存分析,揭示了遗址先民对于植物的利用和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遗迹背景尝试探索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内部人类活动。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应用绝对数量、百分比及出土概率外,着重使用了对应分析。将植物遗存出土密度作为基础的数据,通过对应分析,来建立植物遗存与各类遗迹、探方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更好的解释聚落中人类与植物的互动。北台上遗址出土农作物占全部植物遗存的近八成,共39380粒,使我们对遗址先民农作物结构的历时性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农作物共发现13种,包括粟、黍、小麦、水稻、大豆、小豆、绿豆、大麦、荞麦、大麻、芝麻、紫苏及豌豆。龙山文化时期的北台上遗址,已是五谷俱全,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农作物结构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粟占绝对优势地位。战国-秦汉时期,农作物结构保持基本稳定,粟仍然处于优势地位,小麦变得更加普遍。宋元时期,农作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作物构成不仅更为丰富,除了主粮小麦的高丰度和普遍性,其他补充性食粮(小豆、芝麻、荞麦)也变得更为普遍,此时的农业发展较之前更加的成熟。龙山文化时期,在发掘区发现谷物加工的证据,H192发现的粟类遗存,可能是北台上遗址先民进行粟类作物消费前一次脱壳活动所产生的糠秕堆积。战国秦汉时期北台上遗址植物遗存与同时期城市遗址——邾国故城对比,无论是“谷物杂草比”还是农作物结构和非农作物,都明显的表现出普通聚落的特色。宋元时期,北台上遗址农作物丰富,农业发展体系成熟。此时小麦已超越粟成为该地主粮,水稻极有可能因为气候变冷的原因呈现出收缩之势。遗址除了拥有成熟的农业体系,同时也可能有着发达的桑蚕植养和丝织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