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三维旋转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zhen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急诊前路手术复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背景对不稳定的颈椎外伤行前方的稳定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复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2006年28例下颈椎不稳定骨折脱位/半脱位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关节突交锁10例,双关节突交锁16例,同时伴关节突或后弓骨折2例。入院后按ASIA残损分级判定残损程度,A级12例,B级3例,C级5例,D级8例。入院后均急诊全麻下行颈前路减压、复位、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12例)或钛网(16例)植骨及钛板内固定术,复位方法选择“三维旋转复位”方法,即通过上位椎体的旋转,使复位侧的上关节突略偏移至下关节突的一侧,椎体间撑开时使椎体略前倾,撑开至上下关节突处于“尖对尖”的位置之前,通过旋转,使上关节突在下关节突尖侧方绕过下关节突,完成复位。对侧如有脱位,再用上述方法完成复位。主要评估:①单纯前路手术复位固定的成功率。②并发症和长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结果: 7.15%(2/28)的前路复位未得到满意复位需要后路手术。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4个月。近期随访均获得牢固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并发症。14例不完全性损伤者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SIA残损分级平均提高1-2级,12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得到缓解,其中4例ASIA残损分级平均提高1-2级,其余脊髓功能无恢复,ASIA残损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40分提高到近期随访时的57分。 结论: 92.8%下颈椎完全脱/半脱位通过前路“三维旋转复位”获得满意的复位。“三维旋转复位”可以减少复位时脊髓实际牵拉距离,提高复位的安全性;急诊前路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a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isfactor alpha receptors,sTNF-aR)的水平,探讨辛伐他汀干预对sTNF-aR的影响。 方法: 采用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回输红细胞膜水通道蛋白-2(AQP-2)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影响,评估术中自体血的质量,为自体血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病例选择
目的: 评估拉坦前列腺素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 方法: 前瞻性比较性分析我院眼科门诊青光眼组随机患者7例(11眼)应用0.005%拉坦前列腺素前后的眼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