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蒙古高原特有的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风蚀作用加强,草原土地退化加剧,土壤有机质及其它主要养分物质损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导致的沙尘天气,危害范围影响到我国“三北”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本论文以蒙古高原土地退化为研究对象,选择塔里亚特-锡林郭勒样带为重点研究区域,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以实测土壤理化性质和同位素137Cs的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全N、全P、全K等主要养分物质的常规分析,说明研究区土地退化基本情况,进一步结合同位素137Cs技术,准确测定蒙古高原研究样带内各类型生态区土壤风蚀速率,查明样带土地退化情况,为定量开展干旱、半干旱区域土地退化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技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常规分析结论:1)样带内荒漠和荒漠化地区以及草原区弃耕地样点土壤表层细粒含量总体上低于草原样点,说明荒漠和荒漠化地区以及草原区弃耕地长期较强风蚀过程对表层土壤的粗化作用;2)样带内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空间分布变化趋势总体上呈中间低两端高,与样带上降雨量、植被盖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土壤贫瘠化仍以自然因素为主导;土壤有机质、全N剖面分布,草原样点基本符合表层最高,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非扰动剖面类型,弃耕地样点在耕作层内基本均匀分布,耕作层以下层位含量减少,荒漠和荒漠化样点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均极低,且变化趋势不明显;3)哈啦和林弃耕地以及荒漠和荒漠化地区风蚀程度较草原区强;锡林浩特、正镶白旗风蚀程度较巴彦淖尔强。(2)同位素137Cs技术研究结论:1)样带上平均137Cs面积活度排序为:锡林浩特>塔里亚特>巴彦淖尔>正镶白旗>卢斯>额勒济特>哈啦和林>赛因山达; 137Cs在土壤剖面中的赋存深度基本上为0-15cm,除典型草原区哈拉和林137Cs在土壤剖面中比较均匀分布外,其余土壤剖面中137Cs分布形式均为指数式衰减。而且塔里亚特(RF1)、巴彦淖尔(RF2)、锡林浩特(RF3)的土壤剖面137Cs深度分布基本上与正常剖面型式相符,符合137Cs背景值采样点的要求。2)样带各样点年均土壤风蚀厚度为0.04-4.8mm·a-1,相应风蚀速率为64.58-7987.92 t·km-2·a-1。巴彦淖尔WE2-B3采样点风蚀作用最微弱,赛因山达WE5-S1戈壁样点风蚀作用最强烈419.63 t·km-2·a-1,哈拉和林弃耕地风蚀速率远高于草原、荒漠样点风蚀速率;3)蒙古国由北向南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盖度逐渐降低,土壤风蚀程度增大,该变化规律主要反映自然因素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内蒙古样点风蚀速率均较高,明显高于蒙古国草原样点;除塔里亚特和巴彦淖尔外,其它采样点风蚀速率均达到轻度侵蚀水平。(3)两者应证分析的结论:土壤常规分析的物理性粘粒百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在样带上的变化趋势与平均137Cs面积活度变化趋势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常规分析方法和同位素137Cs技术都能很好的查明研究区土地退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