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蝗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支序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概况和对中国蝗总科昆虫进行支序系统学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支序生物地理学(Cladistic Biogeography)是在支序系统学(Cladistics)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历史生物地理学(Historical Biogeography)研究方法。由于该方法是在研究现在生物物种系统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来分析生物地理分布的演化过程,重建生物地理历史过程。它是基于严格的逻辑和计算过程,所以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它与现在的生物地理区划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对生物地理区域关系的研究是基于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而不是区域间生物分布种类和格局的异同。 从60年代产生支序系统学的思想产生到现在,支序生物地理学的方法随着他的发展而发展,经过了以下几种方法的进化:①累进原则(The progression rule)、②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Vicariance biogeography)Rosen 1976年的方法、③删减区域支序图法(Reduced area cladogram)Platnick and Nelson 1978年的方法、④祖先种的地图法(Ancestral species maps)(Wiley的方法1950,1981)⑤组成成分分析(组元分析)Component analysis Humphries(1956)、⑥Brook的简约分析方法(Brooks parsimony analysis)、⑦量化的组成成分分析(Quantification of component analysis)和⑧特有性的简约性分析(Parsimonyanalysis of Endemicity)。⑤-⑧为目前几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其中⑤和⑥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并且最常用到。⑦由于要求的系统发育研究较多,应用较少。⑧适用于系统发育关系不太清楚的类群。 现在支序生物地理学方法已在动物、植物的一些类群得到了应用,尤其是以昆虫的研究为最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与数量众多的生物门类和种类来说还远远不够。从研究的地区来看,一般研究的范围都比较大,划分比较粗。在小范围的地理区划应用的极少。 我国的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尹文英(1993)关于原尾自夕蚖科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是我国首次应用支序生物地理学的方法对昆虫生物地理的研究,但除累进原则外,并没有应用支序生物地理学的新的方法。《动物分类学报》1998年的“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专辑是中国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突破。该专辑收录了支序生物地理学方面的论文9篇,约为总论文数的一半。涉及的动物门类主要是鱼类(4篇)和昆虫(5篇)。其中昆虫类群有同翅目(1篇)、半翅目(3篇)和鳞翅目(1篇)。就分析的方法来说有:BPA、假说1和假说2、PAE、删减区域支序图法和扩散-分替理论。半翅目和鳞翅目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结合系统发育关系人工进行地理起源分析。相对与众多的昆虫门类来说,这些研究只能算是沧海一粟,特别是对于昆虫来说,系统的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只是在沫蝉和蜡蝉总科的部分分类单元略有应用。从整个世界来看,还没有直翅目昆虫的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发表。 我国的蝗虫己知有860多种,约占亚洲种类的2/3。但我国蝗总科的支序系统学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晚也比较零散。1992年龚静对我国网翅蝗科的部分属进行了支序系统学研究,并根据累进原则对网翅蝗科的起源进行了推测。李保平门994)对中国斑腿蝗科属级单位进行了支序分类,虽然没有得到斑腿蝗科属级系统发育关系,但成功地将斑腿蝗科分为7个支(稻蝗支、切翅蝗支、凸额蝗支、长腹蝗支、刺胸蝗支、裸蝗支和黑蝗支人许升全等曾对我国稻蝗属和竹蝗属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了支序分析(许升全郑哲民1997,许升全等1997人许升全等1999年在对蝗总科的雌性下生殖板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支序系统学的方法研究了蝗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郑哲民等门)依据蝗总科各科形态性状研究了 8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讨论了长腹蝗亚科Leptacrinae的系统地位。这些蝗总科的支序系统学研究工作相对于,根据蝗总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需要远远不够,因此必须研究蝗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2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用支序系统学方法研究中国蝗总科系统发育关系的基础 1!上,对中国的动物地理区划进行支序生物地理学方面的研究,以便为动物地理区划提供依据。3材料和方法3.l支序系统学 在对中国的蝗总科昆虫进行支序系统学研究时,分别从属间和种间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在进行属问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时;考虑到我国的谷个蝗总科分类系级夫于一些类群的系统地位问题有冲突,这些冲突主要在斑腿蝗科、网翅蝗科、斑翅蝗科、褪角蝗科和剑角蝗科,而癫蝗科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都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有时分开有时合并这样的因素,将中国蝗总科的8个科按照系统发盲关系分成3个大类群:第一类为癫蝗科,以蚌属为外群研究了全部13个属的属间关系,第H类为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以蠢蝗属和波腿蝗属为外?
其他文献
量子力学是一套构造物理学理论的规则,而量子逻辑是1936年G. Birkhoff和J. von. Neumann提出的概念,目的是为量子力学提供数学基础,量子逻辑研从代数结构上就是正交模格(完备的复可分的无限维希尔伯特空间中的闭子空间按照包含关系形成的格就是一个正交模格).上世纪60年代随着量子逻辑研究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模型,如正交代数、弱正交代数等.在二十世纪90年代,斯洛伐克和意大利的学派
艺术领域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知识内容,其包含美术、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等多种知识内容,是提升儿童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儿童绘本具有趣味性强、内容简单、画面夸张等特点,将其融入艺术领域课程中,能够构建全新的教学课堂,更好地激活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其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两者融合的趣味性,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构建全新的幼儿园艺术领域课
期刊
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胡蜂总科、蚁科、多刺蚁属。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胚胎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等各个阶段,且是一种社会性昆虫,群体内存在严格的品级分化。拟黑多刺蚁资源较易获得,实验室养殖较为方便,因此是一种独特的进行个体发育及分化研究的实验材料。本研究以拟黑多刺蚁为实验材料,通过RT-PCR
赋值代数是从软约束、关系数据库及信任函数等多个理论体系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应用于对非确定性信息进行局部计算的代数框架.最近的研究表明,赋值代数的很多重要的实例,包括约束系统,可能性位势,概率位势等都可以由一些特殊的半环诱导而得.本文主要围绕半环诱导的赋值代数中的优解问题、赋值代数的结构及相关结构之间的联系展开研究.在优解问题的研究中,给出了映射保投影问题的优解的条件.这为寻找合适的转移函数提供了依据.
本文主要是对算子代数上的Lie映射和Jordan映射进行研究,内容涉及三角代数上的非线性Lie导子,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Lie导子,因子von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保*-Lie积和保ξ-*-Lie积的双射,CSL代数上的Lie三重导子,三角代数上的Jordan(θ,φ)-导子和完全矩阵代数上的广义Jordan导子.全文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选题
通过建立生物模型,利用丰富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学中的问题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大量的生物模型可归纳为反应扩散方程(组).利用反应扩散方程(组)来研究这些模型也是偏微分方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基于反应扩散系统理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特别是反应扩散方程和对应的椭圆型方程的理论和方法,分别对两类生物模型:恒化器(chemo
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Gryllusmitratus Burmeister))隶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可用于饲料、医疗和食品领域,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并且由于其个体大、易于解剖,因而是研究昆虫发育及基因表达调控的良好实验材料。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 NR)是一类可以扩散并能与特异性配体
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是不完全变态类昆虫中唯一一个最大,且研究最多的类群,全世界已知约23000种,中国已知1500余种。关于直翅目昆虫的物种鉴定主要基于外部形态特征和外生殖器结构的差异,传统的分类方法存在不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基于DNA的技术在物种鉴定工作中逐渐应用。近几年,为了满足对地球上所有生物进行快速编目的需要,有人提出可以使用一小段来自某一特定基因组区域的DNA
蚱是直翅目蝗亚目中较为原始的昆虫。人们对其分类地位长期有争议,对其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模糊不清。为了弄清蚱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选择了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作为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遗传标记。本项研究应用DNA序列测定技术对来自广西、云南、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区(市)的4科8属22种蚱及2个蝗亚目外群的线粒体Cytb基因部分DNA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获得的432bp的序列中,
核酸的分子系统学是从遗传学本质上研究生物之间关系的最精确、最直接的方法,由于核酸的分子标记具有信息含量大、可供选择的分子类型多、易于确定同源关系、取样限制少等诸多优于其它分子标记的特点,所以从70年代发展至今己经成为分子系统学的主要方法,而目前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DNA-DNA杂交法、RFLP(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 (DNAfp)、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