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从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转变,2016年正式转变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疾病给农村居民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而且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本研究聚焦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农村推行或实施情况,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实施的政策效应进行总体研究。首先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的特异性,进而对栾川县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背景、目前的运行现状、补偿标准加以实证研究和分析。结合实证案例,采用利益博弈理论,探究参保农民、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实施的公平性、效率性、效益性、可持续性和回应性五个维度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实施效应,提出优化对策。研究表明:从2013到2018年间,栾川县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在效率性方面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依然存在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问题;公平性呈现由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的波动变化趋势,费用负担的公平性有待提升;效益性在短暂下降后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其中农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不够明显;可持续性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基金的运行压力依然较大;在回应性方面,医疗服务的质量、药品种类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增加。针对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执行偏差,以五个分析维度为着眼点,提出了构建适度科学的基金筹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水平、完善监管机制与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均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保扶贫制度建设的针对性优化策略。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