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届世界尼山文化论坛以及在海外蓬勃开展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是很有力的证明。其最终目的也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攫取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华又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从记载孔子的言论---《论语》一书中得以体现。因此,《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来,《论语》不断地向周边传播,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儒家文化圈。随着传教士来华,东西方两大文明进行激烈地碰撞和对话,儒学开始传到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并伴随着对《论语》的翻译,出现了许多汉学家,这些汉学家的译著对欧美国家认识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十九、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打开国门,《论语》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等都从事《论语》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本论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章,首先从选题缘起谈起。在中国所有的思想家中,孔子是国内外研究和评论最多的一位。《论语》作为儒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阐释并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论语》也成为被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研究《论语》的英译本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已翻译的《论语》书籍已达到几十个版本,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理雅各、威利、刘殿爵的译本,他们的译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层次。以三者作为比较对象,既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又可以进行纵向的比较,从而比较出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不足之处。本文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底本,以理雅各、刘殿爵、威利的英译本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三位学者的研究特色及得失。其次,介绍《论语》在国内外的传播。《论语》作为儒家的最高经典,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对中国文化,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的翻译及传播,尤其是面向海外的传播,早在16世纪末开始就被传教士译为外文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然而英语作为近代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对《论语》的传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章,对译者和译本的介绍。对作者的生平及教育背景的研究,对于了解译本的特色至关重要。首先是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教育背景。其次了解作者译本的情况。这些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一部著作的特点及其得失。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是以理雅各、刘殿爵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三位译者对《论语》的篇章句子的翻译对比,体会不同的译者,在时代不同,身份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等情况下的译者对于《论语》的认识,从而体现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认识轨迹。在研究对比三位译者的著作时,笔者比较注重译者对于《论语》的思想内容的认识,以及对《论语》中的关键字的翻译及其认识。对于关键字,笔者采取借鉴古代人对于关键字的认识和分析,来帮助理解原文,同时借鉴《论语集注》中随着时代变化不同的人对于关键字的认识,来分析和比较三位译者对于《论语》具体含义的理解。第五章,总结译本的特色,并分析其得失的原因。理雅各在《论语》的翻译上具有显著的特色:第一,大量借鉴古注对于《论语》的翻译,对《论语》的理解透彻精辟。第二,理雅各采取直译的翻译方式,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并试图在格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一点上做得很好。第三,理雅各在注释上做足功夫,显示一位学者的严谨学风,让读者对于重点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但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在于理雅各是传教士,译文中处处体现其传教的思想。其次,其注释之多,适合的人群相对有限,所以对于《论语》的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威利的译本史接近于大众化,译文通俗易懂,但是偏离了学术的水准,意译的成分过多,同时对于《论语》原文理解上的错误也很多。刘殿爵也有其显著的特色:刘殿爵的译本属于现代译本,完美结合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英语的语言文字,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于一体,使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更广泛地奠定了《论语》传播的基础。译文存在这样的得失,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三位译者的生活时代不同,势必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第二,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教育背景不同,对于译著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最后,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目的的不同也会影响译注的内容和水平。通过对三位译者的译文比较,译文的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还会出现更多的译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本可以随意发挥,任意曲解。译文还是要本着忠于原文的思想进行翻译,力求再现原文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创新之处在于将历史思想史的知识和英文翻译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比较法、翻译法、直译法等跨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突破以往的单学科研究方法,借鉴外语学科的研究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全篇研究比较繁琐,而且收集的资料比较有限,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不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