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肝细胞癌肝内微转移的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肝内微转移分布的规律。方法 选择无临床肝内转移且无门静脉主干或一级分支内瘤栓,切缘充分的单发肝细胞癌切除标本54例为研究对象。用立体定位全取材切片、HE染色技术寻找肝脏内的微小转移,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内甲胎蛋白(AFP)和黑色素瘤抗原(MAGE)的表达,进一步寻找转移灶。结果59.3%(32/54)的患者肝内微转移阳性,共检出微转移灶345个,其中59.4%(205/354)为门静脉内的微瘤栓。14例患者仅有门静脉而无肝静脉内转移。微转移灶距主瘤灶的最远距离可达4.7cm,其P50为0.6cm,P95为2.5cm。单因素分析显示,微转移的发生与血清AFP水平、原发瘤的直径、包膜完整性和Edmondson分级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瘤的包膜完整性、血清AFP水平和Edmondson分级是微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肿瘤直径是肝内转移距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E染色微转移阴性的切片中AFP染色阳性率为11.1%,MAGE为7.5%,至少一项染色阳性者为18.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内微转移阳性患者的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2.5%、62.5%,阴性患者分别为77.3%、81.8%,差别有显著性(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内微转移状况不是影响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1) 肝细胞癌肝内转移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位于原发瘤附近,主要存在形式为门静脉内的微瘤栓。(2) 肝切除的手术切缘应为2.5cm,并需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整;术后大部分患者需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这有利于降低术后复发。(3) AFP和MAGE免疫组化染色有利于肝内微转移的检出。(4) 肝内微转移状况与患者的近期预后相关,但不是独立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