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生产上对葡萄副梢主要采取人工去除的办法,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葡萄种质描述符中还没有关于副梢特征的描述。对葡萄副梢生长特性进行研究,使其成为野生葡萄或葡萄品种性状描述的一个新指标,同时利用育种方式获得短副梢或副梢低形成率的葡萄新类型,对未来的葡萄研究工作和生产管理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中国葡萄属野生种17种46株系,河岸葡萄及杂交组合(燕山—1×河岸葡萄)83株F1代共130份材料为试材,调查了葡萄副梢平均长度和副梢形成率,对供试材料的副梢遗传特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副梢长度进行了RAPD标记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葡萄副梢平均长度和副梢形成率类型广泛,同一种不同株系表现类型也不同,均表现出质量性状的特征。葡萄副梢表现出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特征,可考虑作为葡萄品种分类性状之一。2.杂交组合(燕山—1×河岸葡萄)F1代副梢长度表现出质量性状遗传的特征,F1代副梢形成率表现出遗传优势,有数量性状的特征。这说明中国野生种葡萄和美洲种葡萄河岸葡萄在副梢长度和形成率上有不同的遗传模式。要选育低副梢长度和低副梢形成率的植株,中国野生葡萄优于美洲葡萄。3.以杂交组合(燕山—1×河岸葡萄)F1代群体为试材,采用BSA法与RAPD技术,获得了1个与中国野生葡萄副梢长度基因相连锁的RAPD标记OPB07(CCTTGACGCA)—2000。根据该标记在F1代群体的表现,得出标记OPB07(CCTTGACGCA)—2000与副梢长度主效基因距离为19.3cM。为葡萄短副梢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