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斑木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木材着色,其中菌纹线和染色可构成复杂美观的图案,在欧美国家常常用于工艺美术的创作,在国内却少有研究与利用。为了人工培育获得美观的花斑木,本研究通过在野外调查易于形成花斑木的树种,采集自然形成的花斑木标本,从中分离得到菌株,或购买菌株,将菌株接种到无花斑的西南桤木Alnus nepalensis木材上培养,筛选出可形成花斑的菌株,对可形成花斑的菌株进行鉴定;从筛选所得菌株中选择数株,进行不同含水率、不同浓度硫酸铜对花斑形成的影响实验,组合真菌与单株接菌比较研究,对花斑木的形成机理进行探索。多种材色较浅的阔叶材易形成菌纹线,常见的树种包括槭木Acer mono、西南桤木A.nepalensis、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白兰Michelia alba、黄葛树Ficus virens、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白楠Phoebe neurantha、山杨Populus davidiana等树种。共筛选出36株19种,其中包括间座壳属Diaporthe9种(无性阶段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炭角菌属Xylaria5种,贝尔特胞属Beltrania1种,Daldinia childiae等,与之同属的真菌不一定可以形成花斑,主要类型是形成黑色菌纹线伴随着黑色或黄绿色染色,花斑形成初期几乎没有腐朽迹象。花斑木的形成受到基质含水率的影响,其最适条件随菌种不同而不同,菌株J9-1在木块含水率为52%~65%条件下形成的外部及内部花斑量最多;菌株ZXH18-1在木块含水率为39%~65%条件下形成的表面花斑量最多,但在木块含水率为52%~65%条件下形成的内部花斑量最多;菌株ZXH63-4在木块含水率为79%~99%条件下形成的表面花斑量最多,在木块含水率为52%-99%条件下形成的内部花斑量最多;ZXH63-4形成的平均花斑量最多。含水率对质量损失影响不大。硫酸铜刺激实验的初期由于恒温箱底部温度偏高使木块中的水分意外散失,所有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处理条件下形成的花斑量差异不显著,因此不能估计硫酸铜其对花斑形成的影响,但ZXH63-4形成的花斑显著多于ZXH18-1。ZXH63-4、Phomopsis sp.ZXH28-2、Beltrania sp.ZXH62-2及小孢绿杯盘菌Chlorociboria aeruginascens两两组合接种有利于形成数量、类型均更多的花斑。多种拟茎点霉属、炭角菌属真菌被报道为植物内生真菌,筛选所得的拟茎点霉属、炭角菌属等真菌形成菌纹线的机理可能是:活立木中生长的植物内生真菌在植物死亡后,或抵御不良环境,或为保持自身生长环境的水分,或为了形成子实体以繁殖后代而形成菌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