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山地区在中古时期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经历北朝灭法运动和战乱,该地的佛教事业曾经一度陷入低谷。隋朝统一后,出台崇佛政策,为佛教在该地区的复兴提供了条件,由于隋唐皇室对泰山佛教的重视,佛教信仰开始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官僚、僧侣与信众兴起开窟造像之风。该地成为山东隋唐两代佛教造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其中中小型石窟共计四处,分别是东平白佛山、峥峪阴佛寺、五峰山莲花洞及神通寺附近四门塔、千佛崖佛教造像群。本文首次将上述四个石窟点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纳入泰山佛教文化研究视野,对石窟造像与附近佛教石刻造像进行对比分析。
泰山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分古朴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转型期。造像题材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佛教信仰,主要分为释迦、弥陀、弥勒、菩萨、四佛、释迦与多宝诸像,以及山东地区较为少见的十六王子像和涅粲像。泰山佛教极重禅观,盛行法华信仰和净土信仰,造像的佛教思想和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国古代佛教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泰山地区受中古时期山东两大佛教造像中心,即齐州和青州(益都)的影响较大,两地统一的隋代造像风格和样式,基本上都能从泰山地区石窟造像上反映出来。比如佛身着钩纽式袈裟、佛龛装饰兽面、座台雕刻螭龙衔莲以及流行小型横排造像龛等。而且这些艺术元素在泰山地区,从北朝到唐代,显示出稳定的统一性和继承性。同时,由于受泰山特殊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石窟造像又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较为粗犷古拙。
泰山地区石窟有多处民间邑义组织造像题记,如白佛山近四百个造像题名,五峰山北齐比丘尼等三人率诸邑造像碑记,东魏一百三十四人造像碑记等,反映了该地中古时期民间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的一般面貌。通过对光明主、像主、寺主和斋主等邑义组织成员的考查,可以看出泰山地区佛教造像群众基础深厚,规模一般较大,组织严密、工序成熟。邑义组织成员姓氏来源广泛,有世家大族也有贫民百姓,女性在造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邑义造像遵循着严密的组织原则和佛教思想,民间造像在泰山地区已经成为主流,规范性和标准性都得以加强。通过造像题记分析还可以看出,南北朝以来,国内佛教界交流活跃,多位名僧曾在泰山地区讲学、刻经或造像,使泰山地区的佛教在隋唐时期又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