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物价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难题之一,也是政府管理层和学术界长期的研究热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通货膨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其中,通货膨胀惯性即物价总水平受到随机因素冲击上升又回复到均衡水平持续的时间,因不同的经济结构等因素而呈现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政策与经济成本也不同。因此,深入地探讨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于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与国外对于通货膨胀惯性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研究均集中在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的静态测度和结构变化检验上,即利用统计检验方法检验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结构变化的时点。论文研究的主要特色是:着重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通货膨胀惯性的变化特征,并对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的形成机理、管理等方面进行较系统、深入地研究,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各种通货膨胀形成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输入型因素为经验研究的主要考察变量,采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这些因素一个单位冲击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动态效应,结合该经验研究结论,探讨中国通货膨胀惯性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影响因素冲击的较长持续性是导致中国高通货膨胀惯性的主要原因。 第二,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视角,探讨通货膨胀预期与通货膨胀惯性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而解释在高通货膨胀时期,通常具有较高通货膨胀惯性的内在机理。 第三,提出了基于锚定预期的管理通货膨胀惯性的货币政策框架。该货币政策操作框架通过设定一个中期的通货膨胀目标,以货币供给量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为货币政策操作的监测变量,利用前瞻性的政策来调控实际通货膨胀率对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偏离,以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来锚住通货膨胀预期。这种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不仅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形成,而且能够在通货膨胀时期,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从而能有效地降低通货膨胀惯性,达到管理通货膨胀惯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