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不同动物模型,对“傣痛消”及其组成方药进行折方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观察,探讨其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并观察临床疗效,为民族药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性资料。
方法:①实验研究:通过酵母膏复制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造成小鼠血尿酸增高,分别予以“傣痛消”及其拆方单味药、别嘌呤醇和苯溴马隆治疗后,检测和比较血清尿酸(UA)、黄嘌呤氧化酶(XOD)、尿素氮(BUN)的水平。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观察“傣痛消”的抗炎作用及应用尿酸钠盐注射家兔踝关节以获得类似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观察“傣痛消”、消炎痛的抗炎作用及“傣痛消”、秋水仙碱对兔膝关节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的影响。②临床研究:观察“傣痛消”治疗60例痛风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⑴“傣痛消”高中低剂量组、苯溴马隆组、别嘌醇组小鼠血UA水平均显著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傣痛消”高中低剂量组、别嘌醇能明显抑制小鼠血XOD的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傣痛消”高中低剂量组、苯溴马隆组能明显降低小鼠血BUN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油麻”高剂量组小鼠血UA水平与模型组比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油麻”中、低剂量组和“麦别”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降小低鼠血UA作用(P>0.05)。“油麻”高、中、低剂量组和“麦别”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血清XOD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油麻”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小鼠血BUN浓度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别”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BUN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与模型组比较”傣痛消”高、低剂量组及消炎痛组对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傣痛消”、秋水仙碱药两组均能有效降低IL-1β、TNF-α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傣痛消”高剂量组对TNF-α、IL-1β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傣痛消”高剂量组与水仙碱组作用相当。⑷临床研究:“傣痛消”治疗痛风60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1.67%;治疗前后血尿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傣痛消”对实验性痛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尿酸、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血尿素氮及降低TNF及IL-1β的含量含量等有关。②“油麻”高剂量组降低尿酸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肾脏排泄尿酸;“麦别”高、中、低剂量组均无降低血UA作用。③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傣痛消”是治疗痛风的有效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