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泥盆世是地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全球性地质事件,如弗拉/法门界线处的F-F事件及其所伴随的大规模碳同位素正向漂移等。这些大规模的地质和生物事件给泥盆纪的气候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因机制和内在联系也是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格架是理解这些事件重要基础。旋回地层学研究可以通过识别地层中所记录的米兰科维奇信号建立分辨率达0.020.4 Myr的高精度天文年代标尺,为精确约束全球重大地质事件和进行全球对比提供了重要手段。利用405 kyr的长偏心率信号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较为稳定的特点,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旋回地层学研究已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而古生代由于地质年代久远、缺少天文解决方案进展较为缓慢。论文对广西阳朔白沙一井上泥盆统总计300 m岩芯展开旋回地层学研究。通过对测得15000余个磁化率数据展开频谱分析等,识别出较好的米兰科维奇信号,具体表现为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与岁差的比例关系大致分别为24:6:2:1,其中深度范围在4.55250 m、250 m275 m和275 m300 m处的岩芯所记录的长偏心率信号的沉积旋回分别为7.312.01 m、1.912.78 m和3.23.85 m。在此基础之上,利用405 kyr的天文校准建立了长达20.7 Myr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估算出榴江组的持续时间为8.5 Myr。由于F-F界线处对应着δ13Ccarb正偏移的起始位置,本文结合碳同位素数据和旋回地层学研究结果,将F-F界线位置大致界定在岩芯203.8 m处。两次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持续时间分别为90 kyr和120 kyr。该结果与波兰、加拿大、美国和比利时等地的黑色页岩所对应的Kellwasser事件持续时间基本接近,证实了此次事件的全球等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