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例慢性乙型肝炎IFN-α抗病毒治疗并随访10年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11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IFN-α抗病毒治疗并随访10年相关资料,探讨IFN-α抗病毒治疗疗效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18例(HBe Ag阳性89例,HBe Ag阴性29例)接受普通IFN-α治疗的CHB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有无肝硬化基础、基线乙肝五项、基线HBVDNA、基线ALT水平,治疗第12、24、36、48周以及治疗结束后不同时段的乙肝五项、HBVDNA、ALT水平,探讨118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总体疗效及临床特征。根据基线ALT水平,进一步将118例CHB患者分为基线ALT≥2×ULN组与基线ALT<2×ULN组,深入分析两组疗效及临床特征。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疗效(1)118例CHB患者:治疗第12、24、36、48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9.66%、43.22%、49.15%、56.78%,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54.24%、54.24%、50.00%、47.46%、47.46%、42.37%、42.37%、41.53%、41.53%、42.37%、40.68%、38.14%;HBs Ag阴转率在治疗第12、24、36、48周时分别为3.39%、8.47%、12.71%、16.95%,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16.10%、18.64%、16.10%、15.25%、15.25%、13.56%、13.56%、13.56%、13.56%、13.56%、13.56%、13.56%;ALT复常率在治疗第12、24、36、48周时分别为15.25%、31.36%、27.12%、44.07%,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63.81%、67.35%、72.04%、76.74%、75.90%、78.38%、80.00%、79.71%、83.82%、86.57%、85.07%、87.88%;HBe Ag/HBe Ab转换率在治疗第12、24、36、48周分别为12.36%、21.35%、22.47%、32.58%,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31.46%、38.20%、34.83%、32.58%、30.34%、31.46%、29.21%、28.09%、28.09%、30.34%、30.34%、30.34%;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在停药后第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79.41%、67.65%、61.76%、58.82%、52.94%、51.47%、50.00%、50.00%、50.00%、50.00%、47.06%;病毒学复发率在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9.38%、11.48%、17.86%、20.75%、24.53%、26.53%、28.57%、30.61%、30.61%、30.61%、30.61%、34.69%;临床复发率在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3.13%、3.28%、3.57%、3.77%、5.66%、6.12%、6.12%、6.12%、6.12%、6.12%、6.12%、8.16%。(2)普通IFN-α治疗CHB患者基线ALT≥2×ULN组在治疗第12、24、36、48周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33%、49.33%、58.67%、65.33%,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58.67%、60.00%、57.33%、50.67%、50.67%、45.33%、44.00%、44.00%、44.00%、44.00%、44.00%、41.33%;基线ALT<2×ULN组在治疗第12、24、36、48周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3.26%、32.56%、32.56%、41.86%,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46.51%、44.19%、37.21%、39.53%、41.86%、37.21%、39.53%、37.21%、37.21%、39.53%、34.88%、32.56%。两组患者治疗第12、24周时HBVDNA阴转率P值分别为P=0.298>0.05、P=0.08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6周、48周时P值分别为P=0.008<0.05、P=0.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后各随访节点两组HBVDNA阴转率对比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ALT≥2×ULN组在治疗第12、24、36、48周HBs Ag阴转率分别为5.33%、10.67%、16.00%、20.00%,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17.33%、21.33%、18.67%、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基线ALT<2×ULN组在治疗第12、24、36、48周HBs Ag阴转率分别为0.00%、4.65%、6.98%、11.63%,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13.95%、13.95%、11.63%、13.95%、13.95%、9.30%、9.30%、9.30%、9.30%、9.30%、9.30%、9.30%。两组HBs Ag阴转率比较,各随访节点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ALT≥2×ULN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在停药后第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77.55%、67.35%、61.22%、57.14%、53.06%、51.02%、51.02%、51.02%、51.02%、51.02%、48.98%;基线ALT<2×ULN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在停药后第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88.89%、72.22%、66.67%、66.67%、55.56%、55.56%、50.00%、50.00%、50.00%、50.00%、44.44%。两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各随访节点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ALT≥2×ULN组病毒学复发率在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10.78%、11.63%、15.38%、18.92%、24.32%、25.71%、28.57%、28.57%、28.57%、28.57%、28.57%、31.43%;基线ALT<2×ULN组病毒学复发率在停药后第3、6、12、18、24、36、48、60、72、84、96、108个月分别为5.56%、11.11%、23.53%、25.00%、25.00%、28.57%、28.57%、35.71%、35.71%、35.71%、35.71%、46.15%。两组病毒学复发率比较,各随访节点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副作用及并发症治疗期间全部CHB患者(100.00%)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类流感样症状、粒细胞减少,2例(1.69%)出现严重焦虑症状,1例(0.85%)出现斑秃,1例(0.85%)ALT>10×ULN。停药后随访过程中5例有代偿期肝硬化基础的患者,3例分别于停药第48月、48月、84月经血清学及影像学证实并发HCC并死亡。结论(1)普通IFN-α治疗CHB患者疗效佳,118例CHB患者治疗时及停药后各随访节点均可获得较高的HBVDNA阴转率、HBs Ag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HBe Ab转换率。停药后各随访节点可获得较高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2)普通IFN-α治疗CHB患者基线ALT≥2×ULN组疗效优于基线ALT<2×ULN组。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蓝光LED灯诱导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变性模型,研究miR-27a-FOXO1信号通路对SD大鼠视网膜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进一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AMD提供新靶点。方法:(1)蓝光LED灯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建立:对SD大鼠行蓝光LED灯(460nm,3000lux)照射2h(9:00
学位
本文以红树莓籽为研究对象,在溶剂提取基础上通过超声波与纤维素酶联合辅助提取红树莓籽黄酮,比较不同方法制备的微胶囊各项指标,确定红树莓籽黄酮微胶囊化最佳方法;将粗提黄酮经大孔树脂及聚酰胺纯化,初步鉴定红树莓籽黄酮单体,为红树莓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超声波-纤维素酶处理红树莓籽粉,以达到破坏细胞壁,加速红树莓籽黄酮类化合物溶出的目的。在单因素基础上,以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
学位
研究背景: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流行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神经病理痛(Diabeticneuropathic pain,DNP)是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经常表现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属于初级感觉神经节,DRG主要是由神经元胞体以及围绕在神经元周围的卫星
学位
蛇毒是由多种毒素蛋白组成的“军械库”,是毒蛇捕杀和消化猎物的工具。在自然界中,某些蛇及蛇的天敌体内存在着天然的解毒蛋白,其中华游蛇就是一种抗毒能力很强的蛇。华游蛇是江西常见的一种无毒蛇,实验室曾从其血液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有广谱抗蛇毒作用的磷脂酶A2抑制剂(sa PLIγ)。最近,我们给华游蛇分别注射了2倍LD50的五步蛇蛇毒(出血毒)、眼镜蛇蛇毒(神经毒)和蝮蛇蛇毒(混合毒),24小时后华游蛇仍然存
学位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高发肿瘤之一。在我国CR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多数患者死于转移,故对CRC的侵袭转移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牛磺酸(Taurine,Tau)化学名为2-氨基乙磺酸,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β-氨基酸,具有抗炎、抗氧化及稳定细胞膜等多种细胞保护功能,而且能诱导CRC、乳腺癌及肝癌细胞凋亡,但Tau对肿瘤侵袭
学位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人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表现出较高的价值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将劳动创造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及育人实践的重要抓手,从而促进形成新型劳动关系,创新劳动观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此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并举,为新时代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期刊
目的:探讨姜黄素调控动力相关蛋白1(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在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28)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线粒体自噬在此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本实验选用了对数生长期的R28细胞为研究对象,双氧水刺激细胞氧化应激,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实验组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Cleaved caspase-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
学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变化;探讨NSE与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的相关性。为DPN的早期筛
学位
目的:明确白藜芦醇在急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中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胞体和轴突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白藜芦醇对OPA1和SIRT1-JNK通路的调节与其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将眼压升高至110mm Hg 60分钟,在Sprague-Dawley(SD)大鼠中诱导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损伤。通过Fluoro-Gold逆行标记和TUNEL染色评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数量和凋
学位
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全球流行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并且以高血糖和高血脂为特征。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病率为9.7%-11.6%(近1.14亿),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e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