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听神经瘤(Vestibular Schwannomas)是起源于颅内前庭神经上的施万氏细胞(Schwann’s cell)的良性肿瘤。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直径>30mm)适用于手术治疗。由于面、听神经解剖学上相互毗邻,大型听神经瘤患者面神经受压迫严重,肉眼观呈薄片状,有时候难以与瘤壁组织相区分,极易损伤,手术中面神经的保护仍然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目的:探讨在术中电生理监测及其他手段的帮助下,是否有助于提高大型听神经瘤手术治疗中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一科2008年7月~2015年12月间5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的大型听神经瘤病例资料,其中有29例术中实行了神经电生理监测。记录全部53例病人的术中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听神经瘤的切除率,面神经解剖保留情况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所见典型之波形,并以面神经临床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分级)为标准分别评定术前、术后2周、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状况。结果:1.位置关系:53例听神经瘤病例中,面神经大部分位于肿瘤的腹侧中1/3,共45例,其他情况分别有:位于前上部1例,前下部5例,位于肿瘤内部者2例。2.肿瘤全切率:监测组中有2例未进行肿瘤全切,占监测组所有病例的6.9%;对照组有1例,占所有对照组病例的4.2%。行χ2检验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672)。3.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术中面神经非解剖保留共4例,均为对照组病例,神经损伤部位均在内听道口处,监测组病例均实现面神经解剖保留。行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24)。4.面神经功能保留率:(1)术后2周随访结果,对照组中面神经H-B分级为I级5例,II级8例,III级4例,IV级5例,V级2例。监测组I级16例,II级5例,III级4例,IV级3例,V级1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2)术后3个月后随访结果:对照组中I级7例,II级7例,III级5例,IV级4例,V级1例。监测组I级18例,II级4例,III级4例,IV级2例,V级1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3)术后6个月后随访结果:对照组中I级11例,II级6例,III级3例,IV级3例,V级1例。监测组I级21例,II级6例,III级6例,IV级1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使用对面神经保护有重要意义,其在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促进术后面神经功能早期恢复方面均优于未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使用并不会降低肿瘤的全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