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健康、健康管理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典型地区调查了解高校教师健康状况,通过健康认知及行为分析,探究其健康影响因素,同时结合社区管理相关理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以期维护和促进高校教师健康,为其他社区进行健康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的资料包括:①相关文献资料;②调查高校体检资料;③调查问卷;④知情人访谈。主要采用文献归纳、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结果1.健康状况:①总体来看:97.36%的教师筛查出身体异常;个体存在多种疾病并存的现象;慢性病发病率显著。②按照人体系统分析:除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与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之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均在性别、年龄上与疾病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③疾病检出状况与性别关系:男性教师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疾病检出率高;女性教师妇科疾病表现明显。④疾病检出状况与年龄关系:35岁以下教师各种疾病检出率均不高;36-55岁,男性教师表现为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肝功能异常,女性教师主要是痔疮、妇科疾病、高血压;56岁以上,男性教师超重肥胖、前列腺增生、心血管异常表现明显,女性教师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异常患病率显著。2.教师健康认知及行为:(1)承受压力状况分析:①性别:男性教师压力来自工作和社会,女性教师压力来自生活和心理;②年龄:30-50岁教师压力来自工作,工作量超出承受范围;50岁以上教师压力来自社会;③专业:理工科教师压力超出承受范围;④职称:助教压力主要来自生活,讲师和副教授压力主要来自工作,教授压力则主要来自社会。(2)生活方式分析:①性别:男性教师吸烟、饮酒高于女性,不同性别就餐、午休、睡眠无统计学差异;②年龄:不同年龄教师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③专业:理、工、医科教师吸烟、饮酒高于文科教师,理科教师不按时就餐高于其他专业;④职称:讲师和副教授睡眠时间多在6个小时以下,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锻炼状况分析:①性别: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锻炼少;锻炼项目,男性倾向力度大运动,女性倾向强度小、节奏强的运动;锻炼目的,男性教师重视娱乐和社交,女性教师以减肥居多;②年龄:随年龄增长,呈现锻炼次数增多,时间延长趋势;③专业:医科教师锻炼少主要认为是缺乏运动场地导致;④职称:低职称教师锻炼较少。(4)健康促进行为分析:①性别:不同性别教师健康促进行为各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②年龄:30岁以下教师会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获得,其他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③专业:医科教师通过相互交流获得健康知识;医科教师患病时首选自我治疗,理、工、文科教师首选到医院;④职称:不同职称各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1.主要结论:①健康状况不容乐观;②性别因素对健康有影响:男性患病率要高于女性;③年龄因素对健康有影响:各个年龄段高发疾病不同;④专业因素对健康有影响:专业不同影响生活方式;⑤职称因素对健康有影响:不同职称教师承受压力、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均不同,影响健康。2.讨论:①教师压力过大:工作压力最为突出,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也是主要部分;②教师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部分教师吸烟、酗酒、不按时就餐、睡眠时间短等,健康意识淡薄;③教师缺乏体育锻炼:日常锻炼时间短、频率低;④社区干预存在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不能满足教师多样化需求;较少组织教师活动;社区健康教育人员和设施均缺乏;社区未积极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且宣传力度不足。3.建议:加强对教师健康状况的关注;强调社区健康干预的重要性;明确社区健康干预的关键点;促进教师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完善社区慢性病管理;构建社区健康干预模式两种思维;保持社区健康干预的动态调整。